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概述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沿革以及现状 | 第13-17页 |
一、 《民法通则》第 123 条之规定 | 第13页 |
二、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之规定 | 第13-14页 |
三、 “撞了白撞”的地方立法 | 第14页 |
四、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批复 | 第14-15页 |
五、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规定 | 第15-16页 |
六、 《侵权责任法》、《交赔司法解释》之规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之比较法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 | 第17页 |
第二节 日本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德国 | 第18页 |
第四节 法国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一般标准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归责原则 | 第19-23页 |
一、 国外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发展 | 第19-20页 |
二、 我国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发展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理论基础和界定标准 | 第23-25页 |
一、 危险开启理论 | 第23页 |
二、 危险控制理论 | 第23-24页 |
三、 报偿理论 | 第24页 |
四、 损害分散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类型化认定 | 第26-42页 |
第一节 机动车名义所有人、实际所有人及实际使用人相一致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机动车名义所有人和实际所有人不一致时 | 第27-30页 |
一、 转让未过户 | 第27-28页 |
二、 分期付款买卖保留所有权 | 第28-29页 |
三、 挂靠单位的机动车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且使用人系合法占有 | 第30-35页 |
一、 租赁、借用关系 | 第30-32页 |
二、 雇佣关系、职务行为 | 第32-33页 |
三、 维修、出质、保管期间 | 第33-34页 |
四、 承包关系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且使用人系非法占有 | 第35-36页 |
一、 盗抢车辆 | 第35-36页 |
二、 擅自驾驶 | 第36页 |
第五节 其他情形 | 第36-42页 |
一、 套牌车 | 第36-37页 |
二、 拼装车、报废车转让 | 第37-38页 |
三、 驾驶培训情形 | 第38-39页 |
四、 试乘、试驾和好意同乘 | 第39-40页 |
五、 道路路况因素引发交通事故 | 第40-41页 |
六、 机动车缺陷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