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2.1 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2 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 | 第17-19页 |
1.2.3 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 | 第19-22页 |
1.2.4 型钢混凝土节点抗剪计算公式 | 第22-26页 |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26-31页 |
1.3.1 国内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发展 | 第26-27页 |
1.3.2 抗震性能水准 | 第27-29页 |
1.3.3 性能目标 | 第29-3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的研究 | 第33-67页 |
2.1 截面组合形式 | 第33页 |
2.2 抗弯性能试验 | 第33-52页 |
2.2.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33-38页 |
2.2.2 试验梁的材料性能 | 第38-40页 |
2.2.3 试验装置 | 第40页 |
2.2.4 测点的布置及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2.2.5 加载制度 | 第41-42页 |
2.2.6 试验现象 | 第42-46页 |
2.2.7 应力和延性分析 | 第46-50页 |
2.2.8 应变分析 | 第50-52页 |
2.3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计算 | 第52-58页 |
2.3.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52页 |
2.3.2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52-53页 |
2.3.3 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53-54页 |
2.3.4 双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54-57页 |
2.3.5 对双型钢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修正的考虑 | 第57页 |
2.3.6 计算公式对比及修正系数的取值 | 第57-58页 |
2.4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刚度和变形计算 | 第58-61页 |
2.4.1 国内外型钢混凝土梁刚度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2.4.2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公式 | 第59-60页 |
2.4.3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挠度验证 | 第60-61页 |
2.5 双型钢混凝土梁的延性计算 | 第61-65页 |
2.5.1 屈服曲率和屈服弯矩的计算公式 | 第61-62页 |
2.5.2 极限曲率和极限弯矩的计算公式 | 第62-63页 |
2.5.3 延性系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2.5.4 延性系数的验证 | 第6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3章 双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 | 第67-102页 |
3.1 节点形式 | 第67页 |
3.2 节点试验 | 第67-86页 |
3.2.1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67-69页 |
3.2.2 材料性能 | 第69页 |
3.2.3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 | 第69-72页 |
3.2.4 测试内容 | 第72-73页 |
3.2.5 试验现象 | 第73-77页 |
3.2.6 试验结果 | 第77-86页 |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的对比 | 第86-90页 |
3.3.1 试件 JD01 | 第87-88页 |
3.3.2 试件 JD02 | 第88-90页 |
3.4 节点抗剪理论 | 第90-95页 |
3.4.1 受剪机理 | 第90-92页 |
3.4.2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92-95页 |
3.5 端板螺栓连接 | 第95-101页 |
3.5.1 螺栓设计 | 第95-97页 |
3.5.2 端板设计 | 第97-101页 |
3.6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4章 双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振动台试验能和性能评估研究 | 第102-132页 |
4.1 结构概况 | 第102-106页 |
4.1.1 抗震设置类别和等级 | 第102-103页 |
4.1.2 结构抗侧力体系 | 第103-104页 |
4.1.3 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 | 第104-105页 |
4.1.4 混凝土材料等级 | 第105页 |
4.1.5 钢筋 | 第105-106页 |
4.2 地震作用 | 第106-108页 |
4.2.1 地震分析参数 | 第106-107页 |
4.2.2 场地地震动参数 | 第107-108页 |
4.3 振动台试验 | 第108-118页 |
4.3.1 模型设计原则 | 第108-110页 |
4.3.2 试验工况和顺序 | 第110-112页 |
4.3.3 测点布置 | 第112页 |
4.3.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112-118页 |
4.4 性能分析 | 第118-130页 |
4.4.1 能力谱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 第118-119页 |
4.4.2 双参数累积损伤 | 第119-120页 |
4.4.3 性能目标 | 第120-122页 |
4.4.4 荷载组合与性能目标设计表达式 | 第122-123页 |
4.4.5 多遇烈度水准下结构性能 | 第123-126页 |
4.4.6 基本设计烈度水准下结构的性能 | 第126-127页 |
4.4.7 罕遇烈度水准下结构的性能 | 第127-130页 |
4.5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5章 构造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 第132-143页 |
5.1 材料 | 第132-134页 |
5.2 构造 | 第134-140页 |
5.2.1 一般构造 | 第134-136页 |
5.2.2 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构造 | 第136-138页 |
5.2.3 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的构造 | 第138-140页 |
5.3 施工工艺 | 第140-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7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和科研获奖 | 第157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