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联合井点降水在处理软土地基上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国内外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1.1 国外地基处理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我国地基处理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2 强夯法的概述及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1 强夯法的概述 | 第12-13页 |
1.2.2 强夯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3页 |
1.3 强夯数值方法的概述 | 第13-14页 |
1.4 井点降水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强夯法联合井点降水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加固软土地基作用机理 | 第17-27页 |
2.1 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 | 第17-23页 |
2.1.1 动力压密原理 | 第17-18页 |
2.1.2 动力固结原理 | 第18-20页 |
2.1.3 动力置换原理 | 第20-21页 |
2.1.4 波动原理 | 第21-23页 |
2.1.5 强夯的时效理论 | 第23页 |
2.2 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在软土地基上的加固机理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强夯法的施工内容以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27-38页 |
3.1 强夯设计的内容及施工工序 | 第27-29页 |
3.1.1 强夯法加固吹填软土地基的设计内容 | 第27页 |
3.1.2 强夯法加固吹填软土地基的施工工序 | 第27-29页 |
3.2 强夯施工设计参数的选取 | 第29-37页 |
3.2.1 有效加固深度的比较与选定 | 第29-33页 |
3.2.2 强夯级能的选择 | 第33页 |
3.2.3 总单位面积夯击能 | 第33-34页 |
3.2.4 每遍单位面积夯击能 | 第34页 |
3.2.5 夯击点位置的布置 | 第34-35页 |
3.2.6 夯击点间距的确定 | 第35页 |
3.2.7 单击夯击次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8 夯击间歇时间 | 第36页 |
3.2.9 夯锤的底面积及夯锤形状和锤孔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联合法处理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和效果分析 | 第38-61页 |
4.1 场区监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4.2 数据的测量监测方法 | 第39-41页 |
4.3 数据的测量监测过程 | 第41-42页 |
4.4 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54页 |
4.4.1 地面平均沉降量与夯击沉降量的数据统计 | 第42页 |
4.4.2 地面平均沉降量与夯坑沉降量的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4.4.3 孔隙水压力的数据分析 | 第45-50页 |
4.4.4 水位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4.4.5 水平位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54页 |
4.5 加固效果分析 | 第54-59页 |
4.5.1 静力触探试验分析 | 第55-58页 |
4.5.2 标贯试验分析 | 第58-59页 |
4.5.3 处理前后土体的力学性质分析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强夯作用在软土地基上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69页 |
5.1 FLAC-3D 数值分析的特点 | 第61页 |
5.2 FLAC-3D 强夯数值分析的机理 | 第61-65页 |
5.2.1 模型的近似假设 | 第61-62页 |
5.2.2 本构模型的选用 | 第62页 |
5.2.3 网格单元划分 | 第62-63页 |
5.2.4 边界条件设定 | 第63页 |
5.2.5 动载输入的确定 | 第63-64页 |
5.2.6 机械阻尼的确定 | 第64页 |
5.2.7 土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5.3.1 位移变化曲线及分布图 | 第65-66页 |
5.3.2 超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 | 第66-67页 |
5.3.3 土体的应力分布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