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界定 | 第11-17页 |
(一) 包装、装潢的含义及功能演进 | 第11-13页 |
(二)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法律属性 | 第13-15页 |
(三) 包装、装潢与商标、外观设计的关系 | 第15-17页 |
二、 商品“知名性”的分析和认定 | 第17-21页 |
(一) 我国商品“知名性”的分析和认定 | 第17-18页 |
(二) 商品“知名性”认定的具体因素 | 第18-21页 |
三、 包装、装潢的“特有性”认定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包装、装潢范围的认定 | 第21-23页 |
(二) 包装、装潢的“特有性”认定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三) 包装、装潢的“非功能性”及其对“特有性”认定的影响 | 第24-26页 |
四、 包装、装潢“混淆”的分析和认定 | 第26-29页 |
(一) “相同或近似使用”的判定 | 第26-27页 |
(二) “混淆或误认”的判断 | 第27-28页 |
(三) “混淆可能性”理论对认定“混淆行为”的启示 | 第28-29页 |
五、 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混淆行为认定的制度完善 | 第29-35页 |
(一) 明确商品“知名性”认定的抽象标准和具体因素 | 第29-30页 |
(二) 明确包装、装潢的范围及“特有性”含义 | 第30-31页 |
(三) 明确包装、装潢“相同或近似使用”标准 | 第31-32页 |
(四) 明确“混淆”及“混淆可能性”判定因素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