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规范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1.4.3 文献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无船承运人存废的争论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无船承运人存废的相关观点 | 第18-19页 |
2.3 无船承运人存废的法学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2.3.1 以独立民事主体为视角 | 第19-20页 |
2.3.2 以独立海运主体为视角 | 第20-21页 |
2.4 无船承运人之存废的实践分析 | 第21-23页 |
2.4.1 从适应运输方式的发展看 | 第21-22页 |
2.4.2 从丰富海运参与主体和便利海运业务的角度看 | 第22页 |
2.4.3 从统一国际业务和立法需要的角度看 | 第22-23页 |
2.5 无船承运人存废的辨证分析 | 第23页 |
2.6 无船承运人地位的确立 | 第23-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无船承运人的基本问题分析 | 第25-34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无船承运人的内涵和外延 | 第25-28页 |
3.2.1 无船承运人中无船的具体内涵 | 第25-26页 |
3.2.2 无船承运人中承运人的具体内涵 | 第26-27页 |
3.2.3 无船承运人的构成要件 | 第27-28页 |
3.3 无船承运人的法律性质及特征 | 第28-30页 |
3.4 无船承运人的基本法律定位 | 第30-32页 |
3.4.1 中国法律的规定 | 第30页 |
3.4.2 美国法律的规定 | 第30-31页 |
3.4.3 《鹿特丹规则》的规定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无船承运人的识别问题 | 第34-43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与其他海运主体的界限 | 第34-39页 |
4.2.1 与国际货运代理人的辨析 | 第34-36页 |
4.2.2 与国际海运承运人的关系 | 第36页 |
4.2.3 与单证托运人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4.2.4 与国际货运的多式联运经营人的关系 | 第38-39页 |
4.3 无船承运人的识别方法 | 第39-41页 |
4.3.1 运输合同的标准 | 第39-40页 |
4.3.2 实际参与运输业务的标准 | 第40页 |
4.3.3 责任范围的标准 | 第40-41页 |
4.3.4 提单签发的标准 | 第41页 |
4.3.5 固定收费的标准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无船承运人的权利和义务及责任 | 第43-52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再论无船承运人的提单问题 | 第43-45页 |
5.2.1 无船承运人提单存在的法理依据 | 第43-44页 |
5.2.2 无船承运人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 | 第44-45页 |
5.3 无船承运人的货物交付 | 第45页 |
5.4 无船承运人的控制权和合同的变更 | 第45-46页 |
5.5 无船承运人的责任 | 第46-50页 |
5.5.1 运输合同责任 | 第47页 |
5.5.2 提单下的责任 | 第47-48页 |
5.5.3 无船承运人特殊责任 | 第48-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