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5页 |
(一) 国外道德焦虑心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道德焦虑心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培养健康的道德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有利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 | 第18-20页 |
一、健康的道德心理是贯彻依法治国政策的需要 | 第19页 |
二、健康的道德心理是协调群众利益的基础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有利于构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 第20-23页 |
一、健康的道德心理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前提 | 第21页 |
二、健康的道德心理是调节人际冲突的保障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 第23-26页 |
一、健康的道德心理是尊重生命的关键 | 第23-24页 |
二、健康的道德心理是关爱生命的保证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道德焦虑心理的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 第26-38页 |
第一节 道德焦虑心理的本质 | 第26-30页 |
一、道德焦虑心理的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一) 焦虑 | 第26-27页 |
(二) 道德焦虑 | 第27-28页 |
(三) 道德焦虑心理 | 第28页 |
二、道德焦虑心理的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一) 客观性 | 第28页 |
(二) 个体性 | 第28-29页 |
(三) 复杂性 | 第29页 |
(四) 两面性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道德焦虑心理的类型 | 第30-34页 |
一、道德认知焦虑心理 | 第30-31页 |
二、道德选择焦虑心理 | 第31-32页 |
三、道德践行焦虑心理 | 第32-33页 |
四、道德评价焦虑心理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过度道德焦虑引发的消极影响 | 第34-38页 |
一、导致道德主体人格缺失 | 第34-35页 |
二、导致家庭美德行为失范 | 第35-36页 |
三、导致社会道德生态失衡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道德焦虑心理的生成机制分析 | 第38-50页 |
第一节 道德焦虑心理产生的前提—心理接受机制失调 | 第38-44页 |
一、对道德的心理认知片面 | 第39-40页 |
二、对道德的心理情感淡薄 | 第40-42页 |
三、对道德心理意志不坚定 | 第42-44页 |
第二节 道德焦虑心理产生的基础---心理防御机制偏差 | 第44-50页 |
一、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欺骗,变相自我安慰 | 第44-46页 |
(一) 倒退 | 第44-45页 |
(二) 幻想 | 第45页 |
(三) 内向投射 | 第45页 |
(四) 合理化 | 第45-46页 |
二、“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逃避现实问题,消极面世 | 第46-50页 |
(一) 压抑 | 第46-47页 |
(二) 否认 | 第47页 |
(三) 歪曲 | 第47页 |
(四) 投射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加强疏通与引导,排解道德焦虑心理 | 第50-72页 |
第一节 加强自我道德教育,清除人们道德心理障碍 | 第50-59页 |
一、客观地进行自我道德认识与评价 | 第50-54页 |
(一) 客观地认识自我道德水准,展开道德追求 | 第51-52页 |
(二) 客观地评价自我道德践履,进行道德反省 | 第52-54页 |
二、理性地进行自我调控与激励 | 第54-56页 |
(一) 理性地调控自我,体验道德情感 | 第54-55页 |
(二) 理性地激励自我,磨砺道德意志 | 第55-56页 |
三、全面地进行自我发展与实现 | 第56-59页 |
(一) 全面地发展自我,坚定道德信念 | 第57-58页 |
(二) 全面地实现自我,塑造高尚道德人格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人们和谐的社会心态 | 第59-66页 |
一、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 第59-61页 |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0页 |
(二) 坚持灌输与沟通相结合 | 第60-61页 |
(三) 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 第61页 |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 第61-64页 |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职业素养建设 | 第62-63页 |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管理 | 第63-64页 |
三、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 第64-66页 |
(一) 加大心理咨询宣传力度 | 第64-65页 |
(二)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 第65页 |
(三) 开通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 第65-66页 |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 第66-72页 |
一、逐步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建设 | 第66-68页 |
(一) 完善道德奖励规定 | 第67页 |
(二) 重视道德救助制度建设 | 第67-68页 |
(三) 加强道德惩罚法律制度建设 | 第68页 |
二、规范大众传播行为,坚持正确社会舆论导向 | 第68-72页 |
(一)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 | 第69页 |
(二) 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传播理念 | 第69-70页 |
(三) 实现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有效监管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