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5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特点 | 第14-17页 |
1.2.2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植物器官组织与固定化细胞培养 | 第19-20页 |
1.3.1 植物器官组织培养 | 第19页 |
1.3.2 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 | 第19-20页 |
1.4 植物细胞培养动力学 | 第20-22页 |
1.4.1 细胞反应的特点 | 第20-21页 |
1.4.2 动力学分析在植物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与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22-25页 |
1.5.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 | 第22-23页 |
1.5.2 次生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23-25页 |
1.6 植物细胞培养工程问题 | 第25-29页 |
1.6.1 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类型 | 第26-28页 |
1.6.2 反应器的通气与传氧特性 | 第28-29页 |
1.6.3 流变学特性 | 第29页 |
1.6.4 反应器的放大 | 第29页 |
1.7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分离纯化 | 第29-36页 |
1.7.1 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1.7.1.1 溶剂提取法 | 第30页 |
1.7.1.2 水蒸气蒸馏法 | 第30-31页 |
1.7.1.3 升华法 | 第31页 |
1.7.1.4 微波提取 | 第31页 |
1.7.1.5 超声波提取 | 第31页 |
1.7.2 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 第31-35页 |
1.7.2.1 系统溶剂分离法 | 第32页 |
1.7.2.2 两相溶剂萃取法 | 第32-33页 |
1.7.2.3 沉淀法 | 第33页 |
1.7.2.4 结晶和重结晶 | 第33-34页 |
1.7.2.5 色谱分离法 | 第34-35页 |
1.7.3 分离技术的发展 | 第35-36页 |
1.8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 第36-42页 |
1.8.1 抗肿瘤药物喜树碱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37-39页 |
1.8.2 植物细胞培养方法生产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1.8.3 喜树异碱A和B的生物合成及开发前景 | 第41-42页 |
1.9 研究工作设想 | 第42页 |
1.10 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6页 |
第二章 愈伤组织诱导及悬浮系建立 | 第56-73页 |
2.1 引言 | 第5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2.3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喜树异碱A和B的初步鉴定 | 第58-60页 |
2.4 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控 | 第60-64页 |
2.5 碳源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64-65页 |
2.6 物理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影响 | 第65-66页 |
2.7 喜树细胞悬浮培养系的特点 | 第66-67页 |
2.8 激素配比对喜树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67-68页 |
2.9 细胞团粒径分布及其对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68-70页 |
2.10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喜树细胞悬浮培养动力学及其计量关系 | 第73-97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74-75页 |
3.3 喜树细胞悬浮培养细胞生长与营养成分消耗动力学 | 第75-79页 |
3.3.1 喜树细胞生长与营养成分消耗的时间进程 | 第75-76页 |
3.3.2 细胞比生长速率与产物比合成速率 | 第76-78页 |
3.3.3 碳氮比的变化 | 第78-79页 |
3.4 接种量及接种物年龄对喜树细胞悬浮培养时间进程的影响 | 第79-84页 |
3.4.1 接种量的影响 | 第79-82页 |
3.4.2 接种物年龄的影响 | 第82-84页 |
3.5 主要营养成分得率系数 | 第84-86页 |
3.6 喜树细胞悬浮培养动力学行为的数学描述 | 第86-92页 |
3.6.1 过程分析与假设 | 第86-87页 |
3.6.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87-88页 |
3.6.3 动力学方程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88-89页 |
3.6.4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 | 第89-91页 |
3.6.5 接种量及初始磷酸盐含量对细胞生长影响的拟合 | 第91-92页 |
3.7 小结 | 第92页 |
符号说明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喜树细胞次生代谢的诱导调控 | 第97-115页 |
4.1 引言 | 第97-9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98页 |
4.2.3 胞内酶活力、可溶性蛋白及细胞活力测定 | 第98-99页 |
4.3 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对细胞抗性反应的诱导 | 第99-102页 |
4.3.1 外源水杨酸对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2 外源水杨酸对胞内POD、SOD活力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3.3 水杨酸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4 水杨酸对喜树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4.4.1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生物量以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4.4.2 水杨酸不同添加时间对生物量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5 稀土元素La~(3+)对喜树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4.5.1 不同浓度La~(3+)对生物量以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5.2 La~(3+)不同添加时间对生物量以及喜树异碱A和B积累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6 水杨酸与La~(3+)调控的组合应用 | 第108-110页 |
4.7 诱导子的作用机制 | 第110-111页 |
4.8 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 气升式反应器悬浮培养喜树细胞的工艺与过程调控 | 第115-132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实验装置及反应器结构 | 第11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16-119页 |
5.3.1 培养方法 | 第116-117页 |
5.3.2 测定方法 | 第117-119页 |
5.4 气升式反应器悬浮培养动力学 | 第119-124页 |
5.4.1 细胞生长、喜树异碱A和B积累及营养成分消耗的时间进程 | 第119-121页 |
5.4.2 培养液与细胞团颗粒特性的变化 | 第121-123页 |
5.4.3 溶氧与反应器出口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5.5 反应器培养过程中氧传递系数的变化 | 第124-127页 |
5.6 诱导物对喜树细胞反应器培养的调控 | 第127-128页 |
5.7 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喜树异碱A和B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第132-146页 |
6.1 引言 | 第13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34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32-133页 |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33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33-134页 |
6.3 喜树异碱A和B的提取 | 第134-138页 |
6.3.1 索氏提取 | 第134-135页 |
6.3.2 超声波提取 | 第135-137页 |
6.3.3 微波提取 | 第137-138页 |
6.4 大孔树脂DM-301柱对提取液的预处理 | 第138-141页 |
6.4.1 不同乙醇浓度吸附液对喜树异碱A和B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6.4.2 分步梯度洗脱 | 第140-141页 |
6.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喜树异碱A和B单体 | 第141-144页 |
6.5.1 制备色谱流动相、进样量的优化 | 第141-142页 |
6.5.2 喜树异碱A和B单体制备、纯度分析及波谱鉴定 | 第142-144页 |
6.6 小结 | 第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个人简介 | 第149页 |
学习经历 | 第149页 |
工作经历 | 第149页 |
发表交章 | 第149-150页 |
独创性说明 | 第150-151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