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实用意义 | 第9-10页 |
1.2.2 学术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现状分析 | 第17-24页 |
2.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特征 | 第17-20页 |
2.2.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形势及典型案例 | 第17-19页 |
2.2.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9-20页 |
2.3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 | 第20-23页 |
2.3.1 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3.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机理 | 第24-29页 |
3.1 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优化现有处置方式 | 第24-25页 |
3.2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2.1 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3.2.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成就 | 第26页 |
3.3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优势 | 第26-28页 |
3.3.1 社会工作的方法优势 | 第26-27页 |
3.3.2 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优势 | 第27页 |
3.3.3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优势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社会工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及问题 | 第29-33页 |
4.1 社会工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实践 | 第29-31页 |
4.1.1 实践案例的回顾 | 第29-30页 |
4.1.2 实践分析与总结 | 第30-31页 |
4.2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障碍 | 第31-32页 |
4.2.1 职业效能认可度低 | 第31-32页 |
4.2.2 社会认同障碍 | 第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路径 | 第33-47页 |
5.1 治理目标的确定 | 第33-34页 |
5.2 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5.2.1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4页 |
5.2.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34-35页 |
5.3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环节 | 第35-39页 |
5.3.1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环节 | 第36-37页 |
5.3.2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环节 | 第37-38页 |
5.3.3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善后环节 | 第38-39页 |
5.4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方法 | 第39-41页 |
5.4.1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 | 第39-40页 |
5.4.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 | 第40页 |
5.4.3 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 | 第40-41页 |
5.4.4 社会工作行政介入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 | 第41页 |
5.5 社会工作组织进入社区的路径 | 第41-43页 |
5.6 社会工作介入方案的探索 | 第43-46页 |
5.6.1 问题陈述与分析 | 第43页 |
5.6.2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设计 | 第43-4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在读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