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 生态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 草原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9页 |
一、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二) 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24-25页 |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5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一) 生态旅游 | 第25-27页 |
(二) 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27页 |
(三)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 第27-28页 |
(四) 草原旅游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 第29-39页 |
一、区位环境 | 第29-32页 |
(一) 行政区位 | 第29页 |
(二) 经济区位 | 第29-31页 |
(三) 交通区位 | 第31页 |
(四) 旅游区位 | 第31-32页 |
二、资源素质环境 | 第32-34页 |
(一) 草原自然资源 | 第32-33页 |
(二) 草原人文资源 | 第33-34页 |
三、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 第34-35页 |
(一) 开发状况 | 第34-35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四、旅游者需求分析 | 第35-39页 |
(一) 需求结构 | 第36-37页 |
(二) 需求层次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9-60页 |
一、评价方法 | 第39-44页 |
(一) 评价的基本思想及意义 | 第39页 |
(二) 指标筛选方法 | 第39-41页 |
(三)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1-43页 |
(四) 综合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页 |
三、指标体系框架 | 第44-46页 |
四、评价体系 | 第46-57页 |
(一)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6-51页 |
(二) 评价指标熵权计算 | 第51-55页 |
(三) 评价指标权重及其排序 | 第55-57页 |
五、发展程度评价 | 第57-60页 |
(一) 各地区指标综合评价 | 第57-58页 |
(二) 评估结果 | 第58-59页 |
(三) 发展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 第60-64页 |
一、经济辐射效应模式 | 第60-61页 |
(一) 经济——环境联动战略 | 第60-61页 |
(二) 经济——社会联动战略 | 第61页 |
二、生态旅游环境带动型模式 | 第61-62页 |
(一) 资源品牌战略 | 第61-62页 |
(二)“短变长”战略 | 第62页 |
三、社会管理监控模式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4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65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