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4-26页 |
2.1.1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8页 |
2.1.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18-21页 |
2.1.3 旅游产品竞争力理论 | 第21-25页 |
2.1.4 小结 | 第25-2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3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7页 |
2.3 研究评述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桂林旅游产品的代际更迭及动力机制 | 第38-47页 |
3.1 桂林旅游业的发展轨迹 | 第38-40页 |
3.1.1 初创期(1973-1977) | 第38-39页 |
3.1.2 发展期(1978-1987) | 第39页 |
3.1.3 停滞巩固期(1988-1996) | 第39-40页 |
3.1.4 二次发展期(1997-) | 第40页 |
3.2 旅游产品代际划分的依据 | 第40-41页 |
3.3 桂林旅游产品代际更迭的动力机制 | 第41-42页 |
3.3.1 需求的发展性 | 第41页 |
3.3.2 需求的差异性 | 第41-42页 |
3.3.3 需求的国际性 | 第42页 |
3.3.4 产品的周期性 | 第42页 |
3.4 桂林旅游产品的时代划分及特点 | 第42-47页 |
3.4.1 拉动力1.0时代:自然风光时代 | 第43页 |
3.4.2 拉动力2.0时代:文化要素时代 | 第43-45页 |
3.4.3 拉动力3.0时代:网络图腾时代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当代桂林旅游产品的调查分析 | 第47-64页 |
4.1 桂林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 第47-48页 |
4.1.1 桂林市旅游资源情况 | 第47-48页 |
4.1.2 桂林市旅游产品情况 | 第48页 |
4.2 桂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 第48-58页 |
4.2.1 客源地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4.2.2 游客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4.2.3 游客行为分析 | 第53-58页 |
4.3 桂林旅游产品总体评价的信度分析 | 第58-60页 |
4.4 游客对桂林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分析 | 第60-61页 |
4.5 桂林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 第61-64页 |
4.5.1 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 | 第61-62页 |
4.5.2 产品价格结构不合理 | 第62页 |
4.5.3 产品开发与旅游定位不相融 | 第62-63页 |
4.5.4 旅游产品更新速度过缓 | 第63页 |
4.5.5 同质化严重,欠缺品牌 | 第63页 |
4.5.6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桂林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创新 | 第64-74页 |
5.1 桂林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原则 | 第64-65页 |
5.2 桂林旅游产品创新的模型 | 第65页 |
5.3 桂林旅游产品创新的路径扩展 | 第65-67页 |
5.3.1 象征扩展 | 第66页 |
5.3.2 通道扩展 | 第66页 |
5.3.3 环境扩展 | 第66-67页 |
5.3.4 政策扩展 | 第67页 |
5.4 桂林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 | 第67-74页 |
5.4.1 价值优化升级 | 第67-69页 |
5.4.2 功能升级 | 第69-70页 |
5.4.3 空间升级 | 第70-71页 |
5.4.4 开发模式升级 | 第71-72页 |
5.4.5 形象升级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1.1 桂林旅游产品的代际更迭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74页 |
6.1.2 旅游产品的代际之间互相渗透 | 第74页 |
6.1.3 桂林旅游产品的创新要转变理念 | 第74-75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5页 |
6.3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