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立法历程 | 第13-1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 | 第13页 |
二、依申请公开 | 第13页 |
三、环境信息公开 | 第13-14页 |
四、政府环境公共权力 | 第14页 |
五、知情权力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中国省级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实施现状实证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提取关键指标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选取具体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第三节 中国28个省区市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25页 |
一、组织与制度配套 | 第19-20页 |
二、依申请公开信息的数量 | 第20页 |
三、依申请公开的方式 | 第20-21页 |
四、依申请公开的内容 | 第21-22页 |
五、依申请公开答复情况 | 第22-23页 |
六、拒绝公开申请的理由 | 第23-24页 |
七、依申请公开的监督与救济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中国省级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第一节 依申请公开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一、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低 | 第25页 |
二、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公职人员缺少“以群众为中心”执行理念 | 第25-26页 |
三、年报内容欠缺规范性,监督救济有效性不足 | 第26-27页 |
四、申请渠道欠完善,申请模式“精英化” | 第27页 |
五、经济发展不均衡,电子公开平台建设简陋 | 第27-28页 |
六、答复效果不理想,申请程序太繁杂 | 第28页 |
第二节 依申请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环境信息公开立法阶位较低 | 第28-29页 |
二、义务主体公开理念滞后 | 第29-30页 |
三、权利主体公开参与意识淡薄 | 第30页 |
四、部门机构建设不够科学 | 第30-31页 |
五、人才与硬件投入缺乏保障 | 第31-32页 |
第五章 优化我国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对策建议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提供法制保障 | 第32-33页 |
一、适时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位阶 | 第32-33页 |
二、完善与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的各项配套法律法规 | 第33页 |
第二节 积极转变观念,培养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 第33-34页 |
一、转变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观念 | 第33-34页 |
二、培养和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的能力 | 第34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各项机制 | 第34-36页 |
一、改变环境信息主管部门的运作机制 | 第34-35页 |
二、健全环境信息申请公开中的监督考核机制 | 第35页 |
三、完善政府环境信息申请公开中的救济机制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拓宽申请路径,推行新型申请模式 | 第36-37页 |
一、拓宽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实现路径 | 第36页 |
二、摒弃“精英”申请模式,推行无资格限制条件申请模式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加强人才与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申请环境 | 第37页 |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 第37页 |
二、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申请环境质量 | 第37页 |
第六节 优化公开方式,细化申请程序 | 第37-39页 |
一、完善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方式 | 第37-38页 |
二、细化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程序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