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5-28页 |
1 | 第15-2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同型半胱氨酸的发现 | 第15页 |
1.3 同型半胱氨酸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3.1 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内的分布 | 第15-16页 |
1.3.2 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 | 第16页 |
1.4 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4.1 遗传因素 | 第16-17页 |
1.4.2 维生素 | 第17页 |
1.4.3 性别、年龄与激素水平 | 第17-18页 |
1.4.4 疾病与药物 | 第18页 |
1.5 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1.5.1 放射酶分析法 | 第18页 |
1.5.2 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法 | 第18页 |
1.5.3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第18-19页 |
1.5.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页 |
1.5.5 P-acid-aldehyde荧光探针 | 第19页 |
1.5.6 DPP-AC荧光探针 | 第19页 |
1.5.7 荧光素tri-aldehyde | 第19页 |
1.5.8 BODIPY荧光染料 | 第19-20页 |
2 HCY与心力衰竭 | 第20-26页 |
2.1 HHcy的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2.2 HC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1 损伤内皮细胞的功能 | 第21页 |
2.2.2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 第21页 |
2.2.3 激活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 第21页 |
2.2.4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5 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22页 |
2.2.6 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 第22页 |
2.3 HCY导致心室重构的致病机理 | 第22-25页 |
2.3.1 高HCY与氧化应激 | 第22-23页 |
2.3.2 高HCY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 | 第23-24页 |
2.3.3 HCY与心肌细胞自噬、凋亡 | 第24页 |
2.3.4 高HCY与遗传表观机制 | 第24-25页 |
2.4 HCY与心力衰竭NYHA分级的关系 | 第25页 |
2.5 HCY与ACC/AHA心力衰竭分期指标的关系 | 第25页 |
2.6 HCY与慢性心力衰竭转归的关系 | 第25-26页 |
3 讨论及展望 | 第26-28页 |
第3章 方法 | 第28-33页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第28-30页 |
3.1.1 检索年限 | 第28页 |
3.1.2 检索语种 | 第28页 |
3.1.3 检索词的选择 | 第28-29页 |
3.1.4 检索步骤: | 第29-30页 |
3.2 文献获取 | 第30页 |
3.3 文献筛选 | 第30-31页 |
3.3.1 文献纳入标准 | 第30-31页 |
3.3.2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3.4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评价 | 第31页 |
3.5 资料提取 | 第31-32页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32-33页 |
第4章结果 | 第33-46页 |
4.1 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 第33-34页 |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4.3 纳入文献的偏移评价 | 第35-38页 |
4.4 统计分析结果 | 第38-43页 |
4.4.1 地域分布亚组分析 | 第40-41页 |
4.4.2 年龄分层亚组分析 | 第41-42页 |
4.4.3 样本量亚组分析 | 第42-43页 |
4.5 敏感性分析 | 第43-44页 |
4.6 发表偏倚分析 | 第44-46页 |
第5章讨论 | 第46-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