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PED的发展情况 | 第13-14页 |
1.2 PEDV的理化特性及分离培养 | 第14-15页 |
1.3 PEDV的基因及编码蛋白功能 | 第15-17页 |
1.4 PEDV的致病机制 | 第17-18页 |
1.5 PEDV的诊断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病毒分离、鉴定 | 第18页 |
1.5.2 免疫荧光法(IF) | 第18页 |
1.5.3 免疫组化(IHC) | 第18-19页 |
1.5.4 免疫电镜(IEM) | 第19页 |
1.5.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19页 |
1.5.6 常规RT-PCR、实时定量RT-PCR(qRT-PCR)及纳米PCR | 第19-20页 |
1.5.7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 第20页 |
1.5.8 病毒中和实验(VNs) | 第20页 |
1.6 PEDV的预防与治疗 | 第20-21页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1 病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细胞及毒株 | 第23页 |
2.1.3 实验器材 | 第23页 |
2.2 双重纳米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23-31页 |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3-24页 |
2.2.2 样品处理 | 第24-25页 |
2.2.3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5页 |
2.2.4 阳性模板质粒构建 | 第25-28页 |
2.2.4.1 目的片段扩增 | 第25-26页 |
2.2.4.2 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第26页 |
2.2.4.3 重组质粒的提取鉴定 | 第26-27页 |
2.2.4.4 双重纳米PCR方法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2.4.5 敏感性检验 | 第28页 |
2.2.4.6 特异性检验 | 第28页 |
2.2.5 临床样品检验 | 第28-29页 |
2.2.6 ORF3及S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3.1 纳米PCR方法条件优化结果 | 第31-35页 |
3.1.1 质粒标准品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3.1.2 退火温度及引物条件优化结果 | 第32-33页 |
3.1.3 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3.1.4 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3.2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3 PEDV的S、ORF3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36-38页 |
3.4 PEDV的S和ORF3基因分析结果 | 第38-47页 |
3.4.1 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3.4.2 ORF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3.4.3 S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3.4.4 ORF3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 | 第43-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