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范围及目的 | 第10-12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3-16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5页 |
1.4.3 古洞室的类型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16-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古洞室保护的演革 | 第20-25页 |
2.1 我国古洞室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1 古洞室的起源 | 第20页 |
2.1.2 古洞室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3 古洞室的尾声 | 第21页 |
2.2 国内外古洞室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及其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国内古洞室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及其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国外古洞室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及其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特征与价值 | 第25-33页 |
3.1 地理位置特征 | 第25页 |
3.2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的特征及保护价值 | 第25-32页 |
3.2.1 各洞室及周边环境的历史背景与建筑学特征 | 第25-28页 |
3.2.2 凿刻营造上的构思来源及实施方法 | 第28-31页 |
3.2.3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保护的价值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翠光岩古洞室群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 | 第33-48页 |
4.1 翠光岩古洞室群的现状 | 第33-42页 |
4.1.1 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4.2 保护措施研究 | 第42-47页 |
4.2.1 洞室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 第42-45页 |
4.2.2 长期防风化保护措施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的长期保护策略研究 | 第48-59页 |
5.1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页 |
5.2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开发规划研究 | 第48-58页 |
5.2.1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开发规划的基本构思 | 第49-55页 |
5.2.2 翠光岩古洞室群及周边环境开发规划方法研究 | 第55-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图录 | 第65-68页 |
表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