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蚂蚁内共生放线菌的鉴定及抗菌活性产物研究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前言第11-20页
    1.1 昆虫与放线菌的共生关系简介第11-14页
        1.1.1 放线菌与昆虫的营养型共生关系第12页
        1.1.2 放线菌保护昆虫种植真菌第12-13页
        1.1.3 放线菌保护宿主昆虫第13-14页
    1.2 昆虫共生放线菌产化合物简介第14-17页
        1.2.1 蚂蚁共生放线菌及其产化合物研究简介第15-16页
        1.2.2 其他昆虫共生放线菌产化合物简介第16-17页
    1.3 环肽类化合物研究简介第17-18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6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1.1 菌株来源第20页
        2.1.2 供试菌株第20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2.2.1 试剂第20-21页
        2.2.2 仪器第21页
    2.3 主要培养基及制备方法第21-24页
        2.3.1 发酵培养基第21-22页
        2.3.2 生测培养基第22页
        2.3.3 生理生化培养基第22-23页
        2.3.4 形态特征观察培养基第23-24页
    2.4 放线菌新种的分类学鉴定第24-33页
        2.4.1 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征第24页
        2.4.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第24-26页
        2.4.3 化学分类学鉴定第26-30页
        2.4.4 分子学鉴定第30-33页
    2.5 放线菌的活性检测及化合物的分离第33-35页
        2.5.1 蚂蚁内共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检测第33-34页
        2.5.2 发酵液预及其处理第34页
        2.5.3 发酵液抗细菌活性检测第34-35页
        2.5.4 发酵液抗真菌活性检测第35页
    2.6 放线菌 1H-GS2代谢产物的分离及鉴定第35-36页
        2.6.1 菌体的发酵第35页
        2.6.2 1H-GS2活性产物的分离与鉴定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53页
    3.1 菌株 3H-GS17~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3.1.1 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6-37页
        3.1.2 形态及培养特征第37页
        3.1.3 生理生化特性第37-38页
        3.1.4 细胞化学分类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3.1.5 菌株的(G+C)mol%含量第41-42页
        3.1.6 DNA同源性分析结果第42页
    3.2 菌株 2H-TWYE14~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2.1 16S rRNA和gyr B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第42-44页
        3.2.2 形态及培养特征第44页
        3.2.3 生理生化特性第44-46页
        3.2.4 细胞化学分类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3.2.5 菌株的(G+C)mol%含量第48页
        3.2.6 DNA同源性分析结果第48-49页
    3.3 蚂蚁内共生放线菌的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第49页
    3.4 菌株 1H-GS2抑菌活性检测结果第49-51页
        3.4.1 菌株 1H-GS2抗细菌活性检测结果第49-50页
        3.4.2 菌株 1H-GS2的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第50-51页
    3.5 1H-GS2次生代谢产物的鉴定结果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6页
    4.1 珊瑚放线菌 3H-GS17~T第53页
    4.2 链霉菌 2H-TWYE14~T第53-54页
    4.3 白诺菌素第54-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6页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氧化物气敏材料及传感器信号非线性研究
下一篇:2009-2015年新疆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