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2-19页 |
1 中医病名 | 第12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2.1 心气虚 | 第12页 |
2.2 心阳虚 | 第12页 |
2.3 痰浊、瘀血、水饮 | 第12页 |
2.4 五脏相关、阴阳失调 | 第12-13页 |
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第13-14页 |
3.1 辨证治疗 | 第13页 |
3.2 中成药治疗 | 第13页 |
3.3 中药注射剂 | 第13-14页 |
3.4 艾灸及穴位贴敷 | 第14页 |
4 预防和调护 | 第14-15页 |
4.1 起居 | 第14页 |
4.2 饮食 | 第14页 |
4.3 运动 | 第14页 |
4.4 情志 | 第14-15页 |
5 近现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 第15-17页 |
5.1 施今墨 | 第15-17页 |
5.2 赵锡武 | 第15页 |
5.3 邓铁涛 | 第15-16页 |
5.4 李介鸣 | 第16页 |
5.5 颜德馨 | 第16页 |
5.6 柯雪帆 | 第16-17页 |
5.7 李可 | 第17页 |
5.8 郭维琴 | 第17页 |
6 小结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9-34页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第19-20页 |
1.1 患病率 | 第19页 |
1.2 发病率 | 第19页 |
1.3 预后 | 第19-20页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阶段划分 | 第20页 |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第20-21页 |
3.1 基本病因 | 第20-21页 |
3.1.1 心肌病变 | 第20页 |
3.1.2 心脏负荷过重 | 第20-21页 |
3.2 诱因 | 第21页 |
3.2.1 感染 | 第21页 |
3.2.2 心律失常 | 第21页 |
3.2.3 体力活动、情绪和饮食 | 第21页 |
3.2.4 妊娠与分娩 | 第21页 |
3.2.5 贫血、出血 | 第21页 |
3.2.6 其他 | 第21页 |
4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 第21-23页 |
4.1 神经—内分泌激活 | 第21-22页 |
4.1.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 第21-22页 |
4.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 | 第22页 |
4.1.3 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 | 第22页 |
4.2 心室重构 | 第22-23页 |
4.2.1 心肌肥大 | 第22页 |
4.2.2 心肌细胞表型改变 | 第22页 |
4.2.3 非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第22-23页 |
5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23页 |
5.1 左心衰竭 | 第23页 |
5.2 右心衰竭 | 第23页 |
5.3 全心衰竭 | 第23页 |
6 慢性心力衰竭的理化检查 | 第23-24页 |
6.1 常规化验 | 第23-24页 |
6.2 脑钠肽(BNP)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 | 第24页 |
6.3 超声心动图 | 第24页 |
6.4 其他检查 | 第24页 |
7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第24-30页 |
7.1 病因治疗 | 第24页 |
7.2 一般治疗 | 第24-25页 |
7.2.1 监测体重 | 第24页 |
7.2.2 生活方式干预 | 第24-25页 |
7.2.3 精神心理治疗 | 第25页 |
7.2.4 氧疗 | 第25页 |
7.3 药物治疗 | 第25-29页 |
7.3.1 利尿剂 | 第25页 |
7.3.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第25-26页 |
7.3.3 β受体阻滞剂 | 第26页 |
7.3.4 醛固酮(ALD)受体拮抗剂 | 第26页 |
7.3.5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 第26-27页 |
7.3.6 地高辛 | 第27页 |
7.3.7 伊伐布雷定 | 第27页 |
7.3.8 药物的联合应用 | 第27-28页 |
7.3.9 疗效尚不确切的药物 | 第28-29页 |
7.4 非药物治疗 | 第29-30页 |
7.4.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 第29页 |
7.4.2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第29-30页 |
8 近十年心衰主要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8.1 ARB-脑啡钠肽抑制剂LCZ696 | 第30页 |
8.2 伊伐布雷定 | 第30页 |
8.3 改善缺铁治厅 | 第30-31页 |
8.4 基因治疗 | 第31页 |
8.5 早期干预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4-48页 |
前言 | 第34-4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4-36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 第34-35页 |
2.1.2 高血压病的诊断 | 第35页 |
2.1.3 糖尿病的诊断 | 第35页 |
2.1.4 高脂血症的诊断 | 第35页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3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4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5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6 结果 | 第36-45页 |
6.1 一般资料 | 第36-38页 |
6.1.1 年龄和性别 | 第36-37页 |
6.1.2 基础病及合并疾病情况 | 第37-38页 |
6.1.3 吸烟饮酒史情况 | 第38页 |
6.2 EF值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 第38-39页 |
6.3 房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第39页 |
6.4 中医证候特点 | 第39-44页 |
6.4.1 中医证候分布(构成比)特点 | 第39页 |
6.4.2 证候组合情况 | 第39-40页 |
6.4.3 性别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0页 |
6.4.4 年龄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0页 |
6.4.5 冠心病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0-41页 |
6.4.6 高血压病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1-42页 |
6.4.7 高脂血症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2-43页 |
6.4.8 糖尿病与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43-44页 |
6.5 结论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