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激情犯罪的基础理论概述 | 第11-17页 |
| (一)“激情”的界定 | 第11-13页 |
| 1、从犯罪学角度分析 | 第11-12页 |
| 2、从刑法学角度分析 | 第12-13页 |
| (二)激情犯罪的特征 | 第13-15页 |
| 1、犯罪主体层面的特征 | 第13-14页 |
| 2、犯罪行为层面的特征 | 第14-15页 |
| (三)激情犯罪的类型 | 第15-17页 |
| 1、突发型激情犯罪和蓄发型激情犯罪 | 第15页 |
| 2、被动防卫型的激情犯罪和主动攻击型的激情犯罪 | 第15-16页 |
| 3、情感变故型激情犯罪、家庭暴力型激情犯罪、纠纷引起型激情犯罪 | 第16-17页 |
| 二、激情犯罪的产生原因 | 第17-23页 |
| (一)激情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17页 |
| (二)激情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外界不良刺激 | 第17-18页 |
| (三)激情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 | 第18-21页 |
| 1、个人素质低 | 第18-19页 |
| 2、性格有缺陷 | 第19页 |
| 3、心理不健康 | 第19-20页 |
| 4、个体的不良情绪得不到调节 | 第20页 |
| 5、认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 第20页 |
| 6、消极激情上升为报复心理 | 第20-21页 |
| (四)激情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21-23页 |
| 1、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 | 第21页 |
| 2、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1页 |
| 3、不良交往的影响 | 第21页 |
| 4、某些社会不公正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 5、司法原因 | 第22-23页 |
| 三、激情犯罪的判定标准及与相关犯罪的区分 | 第23-28页 |
| (一)激情犯罪的判定标准 | 第23-25页 |
| 1、激情犯罪的起因标准 | 第23页 |
| 2、激情犯罪的刺激程度标准 | 第23-24页 |
| 3、激情犯罪的时间标准 | 第24-25页 |
| 4、激情犯罪的对象标准 | 第25页 |
| 5、激情犯罪的罪名标准 | 第25页 |
| (二)激情犯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分 | 第25-28页 |
| 1、激情犯罪和临时起意的犯罪 | 第25-26页 |
| 2、激情犯罪和义愤杀人的犯罪 | 第26-28页 |
| 四、国外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4页 |
| (一)国外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 | 第28-29页 |
| 1、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状况 | 第28页 |
| 2、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状况 | 第28-29页 |
| (二)国外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29-30页 |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4页 |
| 1、立法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2、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2页 |
| 3、我国激情犯罪立法模式的探讨 | 第32-34页 |
| 五、激情犯罪的防控对策分析 | 第34-39页 |
| (一)激情犯罪的个体防控对策 | 第34-36页 |
| 1、提高个体整体素质是防控激情犯罪的基础 | 第34-35页 |
| 2、控制自己的言行,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 第35-36页 |
| (二)激情犯罪的一般防控对策 | 第36-39页 |
| 1、加强网络监管,杜绝各种不良信息 | 第36页 |
| 2、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6-37页 |
| 3、加快政治及司法体制改革,增进社会公平 | 第37页 |
| 4、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