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6页 |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1-15页 |
| 1.1.1 超分子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 1.1.2 分子识别与分子组装 | 第12-15页 |
| 1.2 刺激响应材料 | 第15-22页 |
| 1.2.1 刺激响应材料 | 第15页 |
| 1.2.2 基于超分子作用力设计的刺激响应材料 | 第15-18页 |
| 1.2.3 光致变构分子及光控分子器件 | 第18-22页 |
| 1.3 超双亲分子设计及其自组装研究 | 第22-24页 |
| 1.3.1 超两亲分子简介 | 第22页 |
| 1.3.2 超两亲分子的构筑策略 | 第22-23页 |
| 1.3.3 超两亲分子的自组装及其功能化 | 第23-24页 |
| 1.4 本课题立论依据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基于葫芦[8]脲超两亲分子自组装构筑光刺激响应纳米囊泡 | 第26-46页 |
| 2.1 引言 | 第26-28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6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 2.3.1 光刺激响应超两亲分子的构筑与解散 | 第36-37页 |
| 2.3.2 囊泡的形成与解组装 | 第37-4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葫芦[8]脲超两亲囊泡功能化及其靶向释放研究 | 第46-61页 |
| 3.1 序言 | 第46-48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3.2.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 3.2.3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 3.3.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囊泡进入细胞后形貌的表征 | 第53-54页 |
| 3.3.2 囊泡进入细胞的跨膜机制研究 | 第54-56页 |
| 3.3.3 囊泡内化速度的研究 | 第56-57页 |
| 3.3.4 囊泡在细胞内对药物的释放及效果研究 | 第57页 |
| 3.3.5 修饰后的囊泡对不同种细胞的选择性实验 | 第57-6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