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谣言的形成机制与防控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一、自我效能理论 | 第19-20页 |
二、认知失调理论 | 第20-21页 |
三、群体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4.19温州苍南城管打人”事件 | 第22-28页 |
一、事件概况 | 第22页 |
二、事件舆情分析 | 第22-23页 |
三、“4.19事件”传播者情况分析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微博谣言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28-44页 |
第一节 微博谣言形成的社会原因 | 第28-34页 |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加剧 | 第28-29页 |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9-31页 |
三、社会信任缺失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微博谣言形成的社会心理诱因 | 第34-40页 |
一、宣泄心理下情绪的非理性释放 | 第34-36页 |
二、刻板心理下的偏见理念固化 | 第36-38页 |
三、从众心理下的盲目跟风 | 第38-39页 |
四、认同心理下的原始驱动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微博自媒体的技术特性 | 第40-44页 |
一、准入门槛低 | 第40-41页 |
二、文本碎片化 | 第41-42页 |
三、把关缺失 | 第42页 |
四、信息的光速传播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微博谣言的传播路径与理论解读 | 第44-55页 |
第一节 微博谣言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路径 | 第44-47页 |
一、微博谣言的传播方式 | 第44页 |
二、微博谣言的传播路径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微博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机制理论解读 | 第47-55页 |
一、自我效能与微博谣言 | 第47-49页 |
二、认知失调与微博谣言 | 第49-50页 |
三、群体记忆与微博谣言 | 第50-53页 |
四、集群行为与微博谣言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微博谣言的危害与防控对策建议 | 第55-65页 |
第一节 微博谣言的危害 | 第55-58页 |
一、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的稳定 | 第55页 |
二、损害政府形象,影响政府公信力 | 第55-56页 |
三、降低公众认知能力和行为水平 | 第56-57页 |
四、损害企业的信誉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微博谣言的防控机制的建构 | 第58-65页 |
一、政府正确引导 | 第58-60页 |
二、媒体把关过滤 | 第60-62页 |
三、网民自省自觉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