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地基变形论文

考虑软土侧向变形的简化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简介第11-13页
        1.2.2 单向压缩变形第13-16页
        1.2.3 平面应变下的压缩变形第16-17页
        1.2.4 三向压缩变形第17-19页
    1.3 软土沉降变形计算的其它方法第19-24页
        1.3.1 经验公式法第19-22页
        1.3.2 反演分析法第22-23页
        1.3.3 数值模拟法第23-24页
    1.4 现有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4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4-27页
第二章 软土的基本概念与沉降机理第27-37页
    2.1 软土的定义第27-28页
        2.1.1 软土的分类及分布第27-28页
        2.1.2 软土的矿物组成第28页
        2.1.3 软土的成因第28页
    2.2 软土的工程性质第28-29页
    2.3 软土地基中的应力状态第29-32页
        2.3.1 有限元建模说明第30页
        2.3.2 按弹性法计算第30-31页
        2.3.3 基于Duncan-Chang(E-ν)计算第31-32页
        2.3.4 小结第32页
    2.4 软土的变形特性第32-36页
        2.4.1 软土的压缩性第32-33页
        2.4.2 引起软土变形的有效应力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压缩模量E_(si)的确定方法第37-45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方法一第37-43页
        3.2.1 点B坐标推导第38页
        3.2.2 原位压缩指数C_(cf)推导第38-39页
        3.2.3 压缩模量E_(si)推导第39-40页
        3.2.4 欠固结土的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压缩模量E_(si)第40-42页
        3.2.5 欠固结土的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压缩模量E_(si)第42-43页
    3.3 方法二第43页
    3.4 两种方法对比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软土地基考虑侧向变形沉降计算方法第45-53页
    4.1 前言第45-46页
    4.2 割线模量法第46-50页
        4.2.1 割线模量推导第46-48页
        4.2.2 软土地基沉降全量计算方法第48-49页
        4.2.3 加载速率的考虑第49-50页
        4.2.4 应力水平修正第50页
        4.2.5 软土考虑固结过程的沉降计算方法第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五章 实用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53-75页
    5.1 工程概况第53-56页
    5.2“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压缩模量E_(si)的确定方法”的准确性验证第56-58页
        5.2.1 已知完整的e-p曲线第56页
        5.2.2 通过第二节中的方法一计算第56-57页
        5.2.3 通过第二节中的方法二计算第57-58页
    5.3 软土地基全量的计算方法”验证第58-74页
        5.3.1 方法一:规范计算方法第58-61页
        5.3.2 方法二:根据e-p曲线增量计算方法第61-66页
        5.3.3 方法三:根据e-p曲线的全量计算方法第66-68页
        5.3.4 方法四:据E_(s1-2)拟合e-lgp曲线且用于全量计算方法第68-70页
        5.3.5 方法五:据E_(s1-2)拟合e-p曲线且用于全量计算方法第70-72页
        5.3.6 五种计算方法对比第72-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软土沉降计算软件第75-85页
    6.1 前言第75页
    6.2 软土沉降计算软件简介第75-81页
        6.2.1 软件界面第75-80页
        6.2.2 计算逻辑第80-81页
    6.3 实例第81-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结论第85页
    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肝和胃降逆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肺动脉压力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