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游戏论文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4页
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第14-23页
    1.1 对小学生课后托管问题的深入思考第15-17页
    1.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第17-18页
    1.3 国家高度重视学校课外体育工作第18-19页
    1.4 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要求第19-20页
    1.5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第20-23页
2 研究步骤第23-25页
    2.1 确立研究基本观点第23页
    2.2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理论构建第23页
    2.3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实证研究第23页
    2.4 提出完善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建议第23-25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3.1 研究目的第25页
    3.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4 文献综述第26-46页
    4.1 相关概念解读第26-28页
        4.1.1 关于托管概念的研究第26页
        4.1.2 关于课后托管概念的研究第26-27页
        4.1.3 关于体育托管概念的研究第27-28页
    4.2 关于托管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第28-32页
        4.2.1 托管研究文献时间、数量分布第29页
        4.2.2 托管研究文献类型、学科分布第29-30页
        4.2.3 托管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第30-32页
    4.3 国内关于托管问题的研究第32-41页
        4.3.1 课后托管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第32页
        4.3.2 课后托管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第32-33页
        4.3.3 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第33-34页
        4.3.4 关于课后托管的产生、价值研究第34-35页
        4.3.5 关于课后托管模式的研究第35-38页
        4.3.6 体育托管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第38-41页
    4.4 国外关于托管问题的研究第41-46页
        4.4.1 法国课外活动中心第41-42页
        4.4.2 美国学龄儿童课后托管第42页
        4.4.3 加拿大学龄儿童托管中心第42-43页
        4.4.4 其他国家课后托管研究第43-46页
5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46-58页
    5.1 研究对象第46页
    5.2 研究方法第46-58页
        5.2.1 文献资料法第46-47页
        5.2.2 调查法第47-51页
        5.2.3 数理统计法第51页
        5.2.4 逻辑分析法第51页
        5.2.5 行动研究法第51-56页
        5.2.6 个案分析法第56-58页
6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基础理论概述第58-72页
    6.1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理论基础第58-64页
        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58页
        6.1.2 体育教育学基础第58-61页
        6.1.3 人本主义理论第61页
        6.1.4 契约理论第61-63页
        6.1.5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第63-64页
    6.2 体育托管的基本概述第64-72页
        6.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第64-65页
        6.2.2 基本构成要素第65-66页
        6.2.3 本质属性第66-67页
        6.2.4 基本特征第67-69页
        6.2.5 主要功能第69-72页
7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理论构建第72-95页
    7.1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基本形式第72-73页
        7.1.1 市场化体育托管模式第72页
        7.1.2 社区体育托管模式第72页
        7.1.3“政-社”合作体育托管模式第72-73页
        7.1.4“校-校”合作体育托管模式第73页
    7.2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理论逻辑第73-79页
        7.2.1 相关制度规范第73-74页
        7.2.2 基本动机第74-75页
        7.2.3 角色定位第75-77页
        7.2.4 购买方式第77-78页
        7.2.5 运行机制第78-79页
    7.3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要素识别第79-88页
        7.3.1 指导思想第79页
        7.3.2 目标定位第79-81页
        7.3.3 内容设置第81-83页
        7.3.4 操作流程第83-85页
        7.3.5 评价机制第85-88页
    7.4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监管机制第88-89页
    7.5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激励机制第89-92页
        7.5.1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激励的基本原则第89-90页
        7.5.2 体育托管激励机制理论模型第90-92页
    7.6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支撑条件第92-95页
        7.6.1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第92页
        7.6.2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基础条件第92-95页
8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实证研究第95-137页
    8.1 神兴小学体育托管实践的基本思路第95-97页
        8.1.1 采用行动研究法第95页
        8.1.2 制定体育托管行动研究计划第95-97页
        8.1.3 体育托管的组织实施第97页
        8.1.4 体育托管实践的反思第97页
    8.2 神兴小学体育托管需求调查第97-102页
        8.2.1 对象与方法第97-98页
        8.2.2 家长托管需求现状第98页
        8.2.3 家长了解学校托管的主要途径第98-99页
        8.2.4 课外活动内容安排情况第99页
        8.2.5 课外体育锻炼态度情况第99-100页
        8.2.6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情况第100-101页
        8.2.7 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第101-102页
    8.3 神兴小学体育托管实施方案的设计第102-107页
        8.3.1 确立体育托管实践的指导思想第102页
        8.3.2 体育托管实践的目标定位第102-103页
        8.3.3 选择体育托管实践的内容第103-104页
        8.3.4 确定体育托管实践的操作流程第104-105页
        8.3.5 体育托管实践的运行机制第105-106页
        8.3.6 实施方案的实践与反馈意见第106-107页
    8.4 神兴小学体育托管的组织实施第107-120页
        8.4.1 启动阶段第107-109页
        8.4.2 达成阶段第109-110页
        8.4.3 履约阶段第110-120页
    8.5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评价第120-137页
        8.5.1 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第120-127页
        8.5.2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社会评价第127-132页
        8.5.3 主要成效与问题第132-137页
9 BJ市政府购买青少年课外体育服务案例分析第137-145页
    9.1 案例背景第137-138页
    9.2 案例基本概况第138-139页
        9.2.1 背景资料第138页
        9.2.2 行为主体第138-139页
        9.2.3 主要内容第139页
        9.2.4 资金投入第139页
    9.3 具体实施过程第139-142页
        9.3.1 购买动机第139-140页
        9.3.2 承接者的选择第140页
        9.3.3 具体运行机制第140-141页
        9.3.4 取得的成效第141-142页
    9.4 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第142-145页
        9.4.1 基本经验第142-143页
        9.4.2 存在问题第143-145页
10 完善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途径第145-151页
    10.1 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面临问题第145-146页
    10.2 完善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基本要求第146-147页
    10.3 完善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的途径第147-151页
        10.3.1 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指导水平第147页
        10.3.2 推动政策制度设计,实现更高层次领导协调第147-148页
        10.3.3 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建立稳定的体育托管师资队伍第148页
        10.3.4 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激发学校体育活力第148页
        10.3.5 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完善体育托管经费保障机制第148页
        10.3.6 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第148-149页
        10.3.7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管机制第149页
        10.3.8 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全社会参与”多元化体育托管模式第149-151页
结论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附录第162-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清单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务社会工作推进的困境分析--以北京市Y医院为例
下一篇:新型多通带介质谐振滤波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