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智能电网光纤通信系统及信道建模 | 第14-23页 |
2.1 光纤通信概述 | 第14页 |
2.2 智能电网光纤通信系统 | 第14-17页 |
2.2.1 光纤放大技术 | 第15页 |
2.2.2 遥泵技术 | 第15-16页 |
2.2.3 喇曼放大技术 | 第16页 |
2.2.4 色散管理技术 | 第16页 |
2.2.5 调制技术 | 第16-17页 |
2.2.6 FEC技术 | 第17页 |
2.3 光纤传输的受限因素 | 第17-20页 |
2.3.1 信噪比受限 | 第18-19页 |
2.3.2 色散受限 | 第19页 |
2.3.3 非线性受限 | 第19-20页 |
2.4 光纤信道噪声分析 | 第20-21页 |
2.5 光纤信道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差错控制编码技术 | 第23-44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信道编码概述 | 第23-24页 |
3.3 差错控制编码理论 | 第24-26页 |
3.4 差错控制策略 | 第26-28页 |
3.4.1 ARQ方式 | 第26-27页 |
3.4.2 HEC方式 | 第27页 |
3.4.3 FEC方式 | 第27-28页 |
3.5 光纤通信中的FEC技术 | 第28-30页 |
3.5.1 带内FEC | 第29页 |
3.5.2 带外FEC | 第29页 |
3.5.3 超强FEC | 第29-30页 |
3.6 光纤通信中FEC的纠错码 | 第30-38页 |
3.6.1 循环码 | 第30-33页 |
3.6.2 BCH码 | 第33-37页 |
3.6.3 RS码 | 第37-38页 |
3.7 FEC中纠错码性能的计算与仿真 | 第38-43页 |
3.7.1 纠错性能的计算 | 第38-39页 |
3.7.2 纠错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39-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智能电网光纤通信FEC方案设计与仿真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智能电网光纤通信FEC方案的构建 | 第44-46页 |
4.2.1 FEC码型的分析 | 第44-45页 |
4.2.2 FEC码型的构建原则 | 第45-46页 |
4.3 基于级联码的FEC方案 | 第46-48页 |
4.3.1 FEC方案纠错性能的分析 | 第46页 |
4.3.2 级联码的编译码原理 | 第46-48页 |
4.4 基于RS码与BCH码级联的FEC方案设计与仿真 | 第48-54页 |
4.4.1 改进的RS(255,239)编码方案 | 第49-50页 |
4.4.2 RS(255,239)+BCH(2232,2040)级联FEC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4.4.3 仿真分析 | 第51-54页 |
4.5 FEC与光纤通信距离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5.1 总结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