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范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11-12页 |
·范赋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范仲淹及其赋创作概述 | 第14-23页 |
·范仲淹其人 | 第14-16页 |
·范赋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16-19页 |
·政治状况 | 第16-17页 |
·社会风气 | 第17-18页 |
·文化风气 | 第18-19页 |
·范赋创作概况及其赋论 | 第19-23页 |
·范赋创作概况 | 第19-20页 |
·范仲淹的赋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范仲淹赋作的思想内容 | 第23-33页 |
·仁政爱民思想 | 第23-27页 |
·爱民思想 | 第23-25页 |
·养民思想 | 第25-26页 |
·尊民思想 | 第26-27页 |
·“和”的思想 | 第27-29页 |
·和谐思想 | 第27-28页 |
·和平思想 | 第28-29页 |
·人生处事态度 | 第29-31页 |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 第29页 |
·回归淳朴、少用心机 | 第29-30页 |
·谦虚处事、务实做事 | 第30-31页 |
·重视贤能的思想及因时而变的思想 | 第31-33页 |
·重视贤能的思想 | 第31-32页 |
·因时而变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范仲淹赋作的艺术魅力 | 第33-40页 |
·范赋的音乐美 | 第33-35页 |
·音韵美 | 第33-34页 |
·平仄有致 | 第34-35页 |
·范赋的句式美 | 第35-37页 |
·对仗美 | 第35页 |
·骈散结合 | 第35-37页 |
·范赋“善用典”及“善议论” | 第37-38页 |
·范赋典故的妙用 | 第37-38页 |
·范赋好议论的特点 | 第38页 |
·结构美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范仲淹赋的影响 | 第40-45页 |
·范赋在文学上的影响 | 第40-41页 |
·范赋在文体上的影响 | 第40-41页 |
·扩大了“文质互救”理论的影响 | 第41页 |
·范赋对北宋士风的影响 | 第41-45页 |
·以直言进谏的精神推动士风 | 第42-43页 |
·以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动士风 | 第43页 |
·以“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推动士风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