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马立克病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病原学 | 第12-13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1.1.4 发病机理 | 第14-16页 |
1.2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病原学 | 第16-17页 |
1.2.2 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8-19页 |
1.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病原学 | 第20页 |
1.3.2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1页 |
1.4 混合感染 | 第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1页 |
2.1 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其他试剂的配制 | 第22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肿瘤病的诊断 | 第23-29页 |
2.2.1 病鸡临床剖检 | 第23页 |
2.2.3 病理学组织切片制备 | 第23页 |
2.2.4 肿瘤病病原的PCR鉴定 | 第23-27页 |
2.2.5 病原的复检 | 第27-29页 |
2.3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0页 |
2.3.1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提取 | 第29页 |
2.3.2 病毒的分离 | 第29页 |
2.3.3 病毒的鉴定 | 第29-30页 |
2.3.4 细胞的冻存 | 第30页 |
2.4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0-31页 |
2.4.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4.2 攻毒毒株及人工接种 | 第30页 |
2.4.3 马立克病毒及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检测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40页 |
3.1 临床症状观察及剖检症状 | 第31-32页 |
3.1.1 临床症状 | 第31页 |
3.1.2 剖检症状 | 第31-32页 |
3.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HE染色) | 第32页 |
3.3 病料中肿瘤病病原的PCR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3.3.1 马立克病毒PCR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3.2 马立克病毒meq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33页 |
3.3.3 禽白血病病毒PCR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3.3.4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gp85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34页 |
3.3.5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PCR检测结果 | 第34页 |
3.4 细胞培养物中肿瘤病病原的复检结果 | 第34-35页 |
3.4.1 J亚型禽白血病的PCR检测结果 | 第34页 |
3.4.2 ELISA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3.4.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PCR及IFA检测结果 | 第35页 |
3.5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第35-37页 |
3.5.1 细胞培养观察结果 | 第35页 |
3.5.2 血样进行细胞培养后的PCR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5.3 血样中马立克病毒meq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36页 |
3.5.4 血样中禽白血病病毒gp85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3.6 动物回归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3.6.1 实验鸡血液中病毒的细胞培养 | 第37页 |
3.6.2 细胞中MDV的IFA检测 | 第37页 |
3.6.3 实验鸡中病原的PCR检测 | 第37-38页 |
3.6.4 攻毒前后毒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4.1 JS鸡易发肿瘤病的原因 | 第40-41页 |
4.1.1 病毒毒力的不断增强 | 第40页 |
4.1.2 AL、RE等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 | 第40页 |
4.1.3 应激因素 | 第40页 |
4.1.4 鸡马立克病免疫失败的原因 | 第40-41页 |
4.2 肿瘤病的临床诊断 | 第41页 |
4.3 攻毒前后MDV meq基因片段核酸序列 | 第41-42页 |
4.4 马立克病的防制 | 第42-43页 |
4.5 禽白血病的防制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5.1 鸡群存在MDV野毒和ALV-J的共感染 | 第44页 |
5.2 感染MDV野毒和ALV-J是鸡群发生肿瘤病的原因之一 | 第44-45页 |
6 创新点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