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历史文化景区的相关概述 | 第16-22页 |
2.1 历史文化景区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2.1.1 历史文化景区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2 景区中传统文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构建传统文化景观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3 文化景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2.3.1 文化景区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3.2 文化景区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文化景区的形态空间分析 | 第22-30页 |
3.1 文化景区的景观形态分析 | 第22-26页 |
3.1.1 水平景观要素 | 第23-24页 |
3.1.2 垂直景观要素 | 第24-26页 |
3.2 文化景区的景观空间分析 | 第26-28页 |
3.2.1 秩序 | 第26-27页 |
3.2.2 轴线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景观形态空间分析 | 第30-58页 |
4.1 概况 | 第30页 |
4.2 景区主要景观节点位置与尺度分析 | 第30-34页 |
4.2.1 景区主要景观节点位置分析 | 第33页 |
4.2.2 景区主要景观节点尺度分析 | 第33-34页 |
4.3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景观形态构成分析 | 第34-45页 |
4.3.1 景区水平景观节点形态构成分析 | 第34-40页 |
4.3.2 景区垂直景观节点形态构成分析 | 第40-45页 |
4.4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景观空间分析 | 第45-56页 |
4.4.1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空间秩序分析 | 第45-51页 |
4.4.2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空间轴线分析 | 第51-54页 |
4.4.3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景观轮廓线分析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人文形态构成分析 | 第58-70页 |
5.1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文化形态构成表达分析 | 第58-66页 |
5.1.1 入口牌坊 | 第60-61页 |
5.1.2 德堂四面地雕 | 第61-62页 |
5.1.3 道德天书挡土墙 | 第62-63页 |
5.1.4 道文化柱 | 第63-64页 |
5.1.5 《老子》圣像雕塑 | 第64-65页 |
5.1.6 道家之源广场和关楼东广场台阶踏步地景浮雕 | 第65-66页 |
5.2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受众心理分析 | 第66-67页 |
5.2.1 地域文化 | 第66页 |
5.2.2 归属感 | 第66-67页 |
5.3 函谷关老子文化景区文化价值分析 | 第67-68页 |
5.3.1 景观和文化建设层面 | 第67页 |
5.3.2 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结论 | 第70-72页 |
6.1 通过景观形态空间布局烘托道家文化精神 | 第70页 |
6.2 景观规划设计中道家文化精神的提炼 | 第70-71页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 第76-78页 |
附录图表 | 第78-80页 |
图录 | 第78-80页 |
表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