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场的全息图快速计算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标量衍射理论 | 第10-13页 |
1.1.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 第10-11页 |
1.1.2 角谱传播理论 | 第11-12页 |
1.1.3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 | 第12-13页 |
1.2 全息理论 | 第13-19页 |
1.2.1 传统全息和计算机全息 | 第13-15页 |
1.2.2 计算机全息图的方法分类 | 第15-18页 |
1.2.3 计算机全息图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以及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9页 |
1.3.2 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光场概述 | 第22-34页 |
2.1 光场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1 光场函数 | 第22-24页 |
2.1.2 基于真实相机模型的光场描述方法 | 第24-26页 |
2.2 光场显示技术分类 | 第26-33页 |
2.2.1 基于光线的光场显示 | 第27-29页 |
2.2.2 基于波前的全息光场显示 | 第29-30页 |
2.2.3 基于光线和波前的混合光场显示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自然光场的全息图计算 | 第34-50页 |
3.1 自然光场的获取方法 | 第34-36页 |
3.2 全息图的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3.2.1 复振幅全息图的计算 | 第36页 |
3.2.2 相位型全息图的计算 | 第36-38页 |
3.3 全息图的重建结果 | 第38-48页 |
3.3.1 复振幅全息图的仿真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3.3.2 相位型全息图的仿真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3.3 相位型全息图的光学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3.4 参数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4.1 本文总结 | 第50-51页 |
4.2 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