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建筑物保养、检修、拆毁论文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第12-15页
        1.3.1 国内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外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第13-14页
        1.3.3 可变模糊集理论在安全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6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安全性评价概念及与房屋安全性相关的标准第18-24页
    2.1 安全性评价概念第18页
    2.2 安全性与可靠性第18-19页
        2.2.1 安全性内涵第18页
        2.2.2 可靠性内涵第18-19页
        2.2.3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系与区别第19页
    2.3 与房屋安全性相关的标准第19-22页
        2.3.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19-20页
        2.3.2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第20页
        2.3.3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第20-21页
        2.3.4 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3 既有房屋安全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第24-48页
    3.1 影响既有房屋安全性的因素第24-30页
        3.1.1 结构自身第24-25页
        3.1.2 周围环境第25-26页
        3.1.3 使用历史第26-28页
        3.1.4 建筑防火第28-30页
        3.1.5 设备设施安全第30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30-36页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30-31页
        3.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第31-32页
        3.2.3 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2-36页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47页
        3.3.1 主观赋权法第37-38页
        3.3.2 客观赋权法第38-39页
        3.3.3 赋权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第39-43页
        3.3.4 基于结构熵权法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3-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安全评价第48-64页
    4.1 可变模糊集理论第48-50页
        4.1.1 相对隶属函数第48页
        4.1.2 对立模糊集和相对差异度第48-49页
        4.1.3 模糊可变集合和相对差异函数模型第49-50页
    4.2 安全评价方法及选择第50-53页
        4.2.1 常见的安全评价方法第50-52页
        4.2.2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2-53页
    4.3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模型第53-63页
        4.3.1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第53-56页
        4.3.2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第56-57页
        4.3.3 安全评价等级划分第57-58页
        4.3.4 各评价指标安全等级标准区间第58-61页
        4.3.5 确定指标对各安全等级区间的相对隶属度第61-62页
        4.3.6 确定待评价对象的综合相对隶属度第62页
        4.3.7 确定待评价对象的级别特征值并进行等级判别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工程实例第64-80页
    5.1 工程概况第64页
    5.2 现场调查第64-69页
        5.2.1 结构布置第64-65页
        5.2.2 技术状况第65-69页
    5.3 指标数据的采集第69-71页
        5.3.1 定性指标数据的采集第69页
        5.3.2 定量指标数据的采集第69-71页
    5.4 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第71-78页
        5.4.1 评价对象的指标值第71-72页
        5.4.2 确定等级评价区间矩阵及可变区间矩阵第72-75页
        5.4.3 M矩阵及相对隶属度矩阵的确定第75-77页
        5.4.4 综合评价第77-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信息披露视角下风险防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X时”类词的功能分化及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