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可变模糊集理论在安全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安全性评价概念及与房屋安全性相关的标准 | 第18-24页 |
2.1 安全性评价概念 | 第18页 |
2.2 安全性与可靠性 | 第18-19页 |
2.2.1 安全性内涵 | 第18页 |
2.2.2 可靠性内涵 | 第18-19页 |
2.2.3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系与区别 | 第19页 |
2.3 与房屋安全性相关的标准 | 第19-22页 |
2.3.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 第19-20页 |
2.3.2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 第20页 |
2.3.3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 第20-21页 |
2.3.4 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既有房屋安全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48页 |
3.1 影响既有房屋安全性的因素 | 第24-30页 |
3.1.1 结构自身 | 第24-25页 |
3.1.2 周围环境 | 第25-26页 |
3.1.3 使用历史 | 第26-28页 |
3.1.4 建筑防火 | 第28-30页 |
3.1.5 设备设施安全 | 第30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6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0-31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 | 第31-32页 |
3.2.3 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6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7页 |
3.3.1 主观赋权法 | 第37-38页 |
3.3.2 客观赋权法 | 第38-39页 |
3.3.3 赋权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39-43页 |
3.3.4 基于结构熵权法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安全评价 | 第48-64页 |
4.1 可变模糊集理论 | 第48-50页 |
4.1.1 相对隶属函数 | 第48页 |
4.1.2 对立模糊集和相对差异度 | 第48-49页 |
4.1.3 模糊可变集合和相对差异函数模型 | 第49-50页 |
4.2 安全评价方法及选择 | 第50-53页 |
4.2.1 常见的安全评价方法 | 第50-52页 |
4.2.2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2-53页 |
4.3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模型 | 第53-63页 |
4.3.1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 | 第53-56页 |
4.3.2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 | 第56-57页 |
4.3.3 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第57-58页 |
4.3.4 各评价指标安全等级标准区间 | 第58-61页 |
4.3.5 确定指标对各安全等级区间的相对隶属度 | 第61-62页 |
4.3.6 确定待评价对象的综合相对隶属度 | 第62页 |
4.3.7 确定待评价对象的级别特征值并进行等级判别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工程实例 | 第64-8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4页 |
5.2 现场调查 | 第64-69页 |
5.2.1 结构布置 | 第64-65页 |
5.2.2 技术状况 | 第65-69页 |
5.3 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69-71页 |
5.3.1 定性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69页 |
5.3.2 定量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69-71页 |
5.4 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既有房屋安全评价 | 第71-78页 |
5.4.1 评价对象的指标值 | 第71-72页 |
5.4.2 确定等级评价区间矩阵及可变区间矩阵 | 第72-75页 |
5.4.3 M矩阵及相对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75-77页 |
5.4.4 综合评价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