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缩略词表(Abbrevtion)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0. 引言第12页
    1. 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形态的影响第12-14页
    2. 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4-15页
    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及CO_2释放的影响第15-16页
        3.1 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第15页
        3.2 土壤温度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第15-16页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5.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5.2 技术路线第18页
    参考文献第18-24页
第二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第24-36页
    0. 引言第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1.2 实验设计第25-26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6-27页
        1.4 数据分析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2.1 秸秆还田对土壤全碳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28-32页
    3. 讨论第32-33页
    4. 结论第33页
    参考文献第33-36页
第三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碳的影响第36-48页
    0. 引言第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6-37页
        1.2 实验设计第37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7-38页
        1.4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2.1 不同还田方式对腐殖质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38-41页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Q值和胡富比的影响第41页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胡敏酸E_4/E_6值和Δlog K的影响第41-42页
        2.4 腐殖质各组分碳及与总有机碳间的相关性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4页
    4.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第四章 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第48-62页
    0. 引言第48-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49页
        1.2 实验设计第49页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第49页
        1.4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2.1 AWCD值变化特征第50-51页
        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51-52页
        2.3 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特征第52-54页
        2.4 微生物对各类碳源利用的多元分析第54-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4.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第五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影响第62-72页
    0. 引言第62-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63页
        1.2 实验设计第63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3页
        1.4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7页
        2.1 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通量以及近地表面水浓度的影响第63-66页
        2.2 还田方式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及其与CO_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第66-67页
    3. 讨论第67-68页
    4.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六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72-82页
    0. 引言第72-73页
    1. 材料方法第73页
        1.1 研究区域概况第73页
        1.2 实验设计第73页
        1.3 样品采集和测定分析第73页
        1.4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73页
    2. 结果第73-79页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第73-74页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74-76页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和容重的影响第76页
        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第76-79页
    3. 讨论第79-80页
    4. 结论第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82-86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82-85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第85-86页
附录一第86-92页
作者简介第92-94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94-96页
致谢第96-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战略视域下国民休闲发展研究
下一篇: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土壤Zn形态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