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2页 |
1.2.1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12页 |
1.2.2 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因素 | 第12页 |
1.3 膜分离工艺 | 第12-14页 |
1.3.1 膜分离技术现状 | 第12-13页 |
1.3.2 膜分离的原理 | 第13-14页 |
1.4 膜污染及清洗 | 第14-16页 |
1.4.1 膜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15页 |
1.4.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1.4.3 膜污染的减轻方法 | 第15-16页 |
1.4.4 膜的清洗 | 第16页 |
1.5 光催化-膜技术结合工艺 | 第16-18页 |
2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1 课题的意义 | 第18页 |
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2.3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8页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装置 | 第20-22页 |
3.1.1 试验原水 | 第20页 |
3.1.2 材料及仪器 | 第20-21页 |
3.1.3 试验用催化剂及超滤膜 | 第21页 |
3.1.4 试验装置 | 第21-2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3.2.1 光催化试验 | 第22-23页 |
3.2.2 超滤试验 | 第23页 |
3.2.3 通量恢复试验 | 第23页 |
3.3 分析及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3.3.1 色度(Color_(436))分析 | 第23页 |
3.3.2 紫外吸光度(UV_(254))分析 | 第23-24页 |
3.3.3 总有机碳(TOC)分析 | 第24页 |
3.3.4 紫外光照的作用及比紫外吸光度(SUVA_(254))分析 | 第24页 |
3.3.5 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24页 |
3.3.6 气质联用(GC-MS)检测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7 荧光性物质测定方法 | 第25页 |
3.4 膜性能的表征 | 第25-28页 |
3.4.1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25页 |
3.4.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25-26页 |
3.4.3 膜通量的测定 | 第26页 |
3.4.4 通量衰减率及通量恢复率 | 第26-28页 |
4 二级出水光催化预氧化影响因素及动力学分析 | 第28-32页 |
4.1 二级出水光催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4.1.1 TiO_2投加量对二级出水光催化效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2 曝气量对二级出水光催化效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 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二级出水的动力学分析 | 第30-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纳米TiO_2光催化对二级水中有机物性状及超滤过程膜污染的影响分析 | 第32-49页 |
5.1 纳米TiO_2光催化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 第32-35页 |
5.1.1 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对原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32-33页 |
5.1.2 光催化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 第33-34页 |
5.1.3 光催化对原水中有机物可生化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 纳米TiO_2光催化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5.3 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光催化氧化中间产物分析 | 第37-41页 |
5.3.1 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在不同光催化时间下的氧化产物检测 | 第37-39页 |
5.3.2 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光催化中间产物的分析 | 第39-41页 |
5.4 超滤过程膜污染特性分析 | 第41-47页 |
5.4.1 从超滤过程中膜通量衰减情况来分析膜污染 | 第41-42页 |
5.4.2 通过膜表面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来分析膜污染 | 第42-44页 |
5.4.3 不同光催化时间的二级出水超滤过程膜污染影响分析 | 第44-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59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获得奖励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