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 | 第10-11页 |
1.2.2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页 |
1.2.3 烟尘超低排放技术 | 第11-12页 |
1.2.4 SO_2超低排放技术 | 第12-14页 |
1.2.5 NOx达标可行技术及最佳可行技术 | 第14-15页 |
1.2.6 烟气超低排放主要工艺路线 | 第15-17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电厂概况及现状分析 | 第18-24页 |
2.1 锅炉设备概况及运行现状 | 第18-20页 |
2.1.1 锅炉设备参数及设备规范 | 第18-19页 |
2.1.2 设计及校核煤质特性 | 第19-20页 |
2.2 锅炉运行现状及问题 | 第20-22页 |
2.2.1 脱硝运行现状及问题 | 第20-21页 |
2.2.2 除尘运行现状及问题 | 第21页 |
2.2.3 脱硫运行现状及问题 | 第21-22页 |
2.3 热电厂特点及研究原则 | 第22-24页 |
第3章 脱硝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第24-43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烟气NOX治理方案分析 | 第24-32页 |
3.2.1 SNCR方案应用分析 | 第24-25页 |
3.2.2 SCR方案应用分析 | 第25-27页 |
3.2.3 氧化法方案应用分析 | 第27-29页 |
3.2.4 组合方案应用分析 | 第29-31页 |
3.2.5 综合对比及方案确定 | 第31-32页 |
3.3 NOX治理方案及运行效果分析 | 第32-36页 |
3.3.1 SCR应用方案 | 第32-33页 |
3.3.2 运行参数调整及效果分析 | 第33-36页 |
3.4 NOx生成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4.2 煤种变化对NOx生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启停磨对NOx生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燃烧器类型对NOx生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贫改烟及乏气送粉改造方案及运行效果 | 第39-41页 |
3.5.1 贫改烟及乏气送粉改造方案内容 | 第39-40页 |
3.5.2 运行效果分析 | 第40-41页 |
3.6 改造后效益分析 | 第41-43页 |
3.6.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1-42页 |
3.6.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2页 |
3.6.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42-43页 |
第4章 除尘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第43-56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电袋复合除尘器方案分析 | 第43-51页 |
4.3 布袋除尘器技术方案分析 | 第51-54页 |
4.4 方案实施及运行效果 | 第54页 |
4.5 改造后效益分析 | 第54-56页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4页 |
4.5.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4.5.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第5章 脱硫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第56-74页 |
5.1 概述 | 第56页 |
5.2 烟气SO_2治理方案分析 | 第56-70页 |
5.2.1 干法脱硫方案应用分析 | 第56-63页 |
5.2.2 湿法脱硫方案应用分析 | 第63-70页 |
5.2.3 综合对比及方案确定 | 第70页 |
5.3 方案实施及运行效果 | 第70-73页 |
5.3.1 优化双碱法实施方案 | 第70-72页 |
5.3.2 运行效果 | 第72-73页 |
5.4 改造后效益分析 | 第73-74页 |
5.4.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3页 |
5.4.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3页 |
5.4.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