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引言 | 第12-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相关文献综述及简评 | 第14-17页 |
| ·存款财产权利法律性质的文献综述及简评 | 第14-16页 |
| ·存款财产权利保护的文献综述及简评 | 第16-17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2 存款法律制度基础理论 | 第18-23页 |
| ·存款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 ·存款的概念 | 第18页 |
| ·存款的特征 | 第18-19页 |
| ·存款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9-21页 |
| ·银行 | 第20页 |
| ·储户 | 第20-21页 |
| ·存款法律关系的客体——存款行为 | 第21-23页 |
| ·存款行为的开始 | 第21-22页 |
| ·存款行为的终止 | 第22-23页 |
| 3 对物权说之分析 | 第23-29页 |
| ·物权说理论下银行与储户的主要权利义务 | 第23-25页 |
| ·银行的主要权利 | 第23-24页 |
| ·银行的主要义务 | 第24页 |
| ·储户的主要权利 | 第24页 |
| ·储户的主要义务 | 第24-25页 |
| ·物权说的优点 | 第25页 |
| ·物权说的缺陷 | 第25-29页 |
| ·与资金流转的信用创造职能相矛盾 | 第25-26页 |
| ·在法律执行中相互矛盾 | 第26页 |
| ·在社会实践中有很大弊端 | 第26-27页 |
| ·不利于银行抵消权的行使 | 第27页 |
| ·与银行实践相矛盾 | 第27-28页 |
| ·与法律规定相矛盾 | 第28页 |
| ·与转账存款的现实存在相矛盾 | 第28-29页 |
| 4 对债权说之分析 | 第29-40页 |
| ·债权说理论下银行与储户的主要权利义务 | 第29-32页 |
| ·银行的主要权利 | 第29-30页 |
| ·银行的主要义务 | 第30-31页 |
| ·储户的主要权利 | 第31页 |
| ·储户的主要义务 | 第31-32页 |
| ·国外相关立法及判例考察 | 第32-35页 |
| ·法国 | 第32页 |
| ·德国 | 第32-33页 |
| ·日本 | 第33页 |
| ·意大利 | 第33页 |
| ·英国 | 第33-34页 |
| ·美国 | 第34-35页 |
| ·债权说的优点 | 第35-38页 |
| ·存款必须以交付存款为前提,而交付货币就是向银行转移所有权并取得债权 | 第35-36页 |
| ·由银行信用创造职能的作用原理所决定 | 第36页 |
| ·符合国际惯例 | 第36页 |
| ·有利于我国金融业提高和发展 | 第36-37页 |
| ·由储户存款的动机和银行吸收存款的目的决定银行享有对存款的所有权 | 第37-38页 |
| ·可以提高储户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 第38页 |
| ·有利于减轻银行破产后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 第38页 |
| ·债权说的缺陷 | 第38-40页 |
| 5 对债权说缺陷之弥补——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 | 第40-57页 |
|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 ·有利于对储户合法利益的保护 | 第40页 |
| ·有利于对投保银行合法利益的保护 | 第40-41页 |
| ·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 第41页 |
| ·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 第41-42页 |
| ·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 第42页 |
|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42-44页 |
| ·我国已经拥有稳定的银行体系 | 第42-43页 |
| ·有效谨慎的监管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 第43页 |
| ·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43-44页 |
| ·国外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简介及启示 | 第44-50页 |
| ·美国 | 第44-45页 |
| ·日本 | 第45-47页 |
| ·德国 | 第47-48页 |
| ·我国台湾地区 | 第48-49页 |
| ·启示 | 第49-50页 |
|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 第50-57页 |
| ·尽快制定存款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50页 |
| ·确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目标 | 第50-51页 |
| ·实行浮动费率 | 第51-52页 |
| ·科学的投保机构设置 | 第52-53页 |
| ·适当的投保货币种类 | 第53页 |
| ·确立科学的赔偿限额 | 第53-54页 |
| ·授权存款保险机构承担多重职能 | 第54-55页 |
| ·采取由政府和银行共同组建的模式 | 第55页 |
| ·采用强制投保的方式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