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电源规划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4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电源规划及评价方法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2.1 电源规划目标 | 第16页 |
2.2 电源规划优化模型 | 第16-18页 |
2.2.1 电源规划多种目标函数 | 第17-18页 |
2.2.2 约束条件 | 第18页 |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2.3.1 德尔菲法 | 第18-19页 |
2.3.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9-20页 |
2.3.3 灰色关联理论 | 第20-21页 |
2.4 评价方法研究 | 第21-27页 |
2.4.1 逼近理想解法 | 第22-23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4.3 层次分析法 | 第24-25页 |
2.4.4 云模型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含间歇性电源的电源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8-44页 |
3.1 初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2页 |
3.1.1 可靠性指标 | 第28-29页 |
3.1.2 经济性指标 | 第29-30页 |
3.1.3 间歇性电源接入能力指标 | 第30-31页 |
3.1.4 环保性指标 | 第31-32页 |
3.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证据理论的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 第32-34页 |
3.2.1 灰色关联理论 | 第32页 |
3.2.2 证据理论 | 第32-33页 |
3.2.3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证据理论的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 第33-34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34-43页 |
3.3.1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证据理论的二级指标分析 | 第35-42页 |
3.3.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证据理论的一级指标分析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电源规划方案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第44-63页 |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4-46页 |
4.1.1 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4-46页 |
4.1.2 模糊层次分析法不足 | 第46页 |
4.2 云模型理论基础 | 第46-48页 |
4.2.1 云的定义及数字特征 | 第46-47页 |
4.2.2 云发生器 | 第47-48页 |
4.2.3 云计算 | 第48页 |
4.3 基于云模型的电源规划方案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第48-52页 |
4.3.1 权重集云模型 | 第49-50页 |
4.3.2 准则集云模型 | 第50-51页 |
4.3.3 评价矩阵云模型 | 第51-52页 |
4.3.4 综合评价结果云模型 | 第52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2-62页 |
4.4.1 云模型综合评价结果 | 第53-58页 |
4.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