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潜阳通络方治疗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夹瘀证的临床研究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 1. 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13-18页 |
| 1.1 高血压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1.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 | 第13页 |
| 1.3 高血压的病因 | 第13-14页 |
| 1.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1.5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第16页 |
| 1.6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特点 | 第16页 |
| 1.7 高血压的治疗 | 第16-18页 |
| 2.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第18-22页 |
| 2.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第18页 |
| 2.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3 老年高血压的病机特点 | 第19-20页 |
| 2.4 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22-23页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2页 |
| 2.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2页 |
|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及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第23页 |
| 3.2 病例数量及来源 | 第23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 4.1 治疗方案 | 第23页 |
| 4.2 药品来源 | 第23-24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6. 疗效标准测定 | 第24-25页 |
| 6.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4页 |
| 6.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5页 |
| 8. 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 9.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5-30页 |
| 9.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第25页 |
| 9.2 一般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 9.3 疗效指标比较 | 第26-29页 |
| 9.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6页 |
| 1. 立论依据 | 第30-31页 |
| 1.1 阴虚阳亢夹瘀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 | 第30页 |
| 1.2 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夹瘀的治疗大法 | 第30页 |
| 1.3 确立治疗方药 | 第30-31页 |
| 2. 方药分析 | 第31-33页 |
| 2.1 组方分析 | 第31页 |
| 2.2 药理研究 | 第31-33页 |
| 3. 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3.1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证候疗效比较 | 第33页 |
| 3.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及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33-34页 |
| 3.3 治疗前后两组炎症因子的比较 | 第34页 |
| 3.4 治疗前后HCY的比较 | 第34页 |
| 3.5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的比较 | 第34页 |
| 4. 不足与展望 | 第34-36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附录 | 第41-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