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1 深入地质认识的研究 | 第11页 |
1.4.2 影响水驱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扶余油田试验区块深入地质认识研究 | 第12-50页 |
2.1 扶余油田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2.1.1 扶余油田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1.2 扶余油田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2.1.3 扶余油田区域地层层序 | 第13页 |
2.1.4 扶余油田沉积、流体特征 | 第13-15页 |
2.2 扶余试验区深入地质认识研究 | 第15页 |
2.3 地层划分方案 | 第15-18页 |
2.4 地层对比及格架建立 | 第18-23页 |
2.5 对比结果 | 第23-24页 |
2.6 微构造分析 | 第24-30页 |
2.7 剖面相和平面相分析 | 第30-34页 |
2.7.1 剖面相分析 | 第30-32页 |
2.7.2 平面相分析 | 第32-33页 |
2.7.3 扶杨油层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2.8 单砂体的识别划分方法 | 第34-50页 |
2.8.1 单一河道砂体单井识别 | 第34-36页 |
2.8.2 单一河道砂体边界剖面识别标志 | 第36-38页 |
2.8.3 单砂体划分原则 | 第38页 |
2.8.4 单砂体划分结果 | 第38-43页 |
2.8.5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43-50页 |
第三章 扶余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50-60页 |
3.1 储采平衡状况 | 第50-51页 |
3.2 含水状况 | 第51页 |
3.3 注采状况 | 第51-52页 |
3.4 递减状况 | 第52页 |
3.5 制约扶余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 | 第52-60页 |
3.5.1 注入水存在无效低效循环 | 第52-55页 |
3.5.2 多层合采干扰严重 | 第55-57页 |
3.5.3 以压裂为主体的增产技术有待突破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扶余油田试验区水驱影响因素研究 | 第60-69页 |
4.1 深入地质综合认识是认清水驱规律的基础 | 第60-61页 |
4.2 认清影响水驱因素是实现精细水驱的关键 | 第61-69页 |
4.2.1 储层非均质强是导致无效水循环原因之一 | 第62-64页 |
4.2.2 层段分注不够精细是无效水循环原因之二 | 第64-69页 |
第五章 扶余油田提高水驱开发效果对策探讨 | 第69-75页 |
5.1 实现精细水驱是改善开发效果基础 | 第69页 |
5.1.1 精细分层控制 | 第69页 |
5.1.2 层段配注及注水方式 | 第69页 |
5.2 开展细分注水调整试验,探索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新途径 | 第69-71页 |
5.3 调堵是改善层内矛盾的有效办法 | 第71页 |
5.4 强化油藏监测工作,为水驱稳产提供可靠依据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