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1 绪论 | 第14-21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1.1 二氧化硫的排放现状 | 第14页 |
| 1.1.2 二氧化硫的污染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 1.2 传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1 柠檬酸盐法 | 第15页 |
| 1.2.2 湿法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 第15页 |
| 1.2.3 氧化镁法 | 第15-16页 |
| 1.2.4 双碱法 | 第16页 |
| 1.2.5 氨法 | 第16页 |
| 1.2.6 海水洗涤法 | 第16-17页 |
| 1.3 有机胺法脱硫技术 | 第17-19页 |
| 1.3.1 醇胺法 | 第17页 |
| 1.3.2 乙二胺法 | 第17-18页 |
| 1.3.3 哌嗪类有机胺法 | 第18-19页 |
| 1.4 混合胺脱硫研究 | 第19-20页 |
| 1.5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1页 |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1-32页 |
| 2.1 实验装置及试剂 | 第21-22页 |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1页 |
| 2.1.2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 2.2 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 2.2.1 气相中SO_2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2.2.2 液相中S~(4+)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 2.2.3 硫酸根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2.2.4 HPP浓度的测定 | 第24-28页 |
|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8-30页 |
| 2.3.1 吸收工艺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8-29页 |
| 2.3.2 解吸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9页 |
| 2.3.3 吸收动力学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 2.4 脱硫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 3 有机杂质及CO_2对HPP吸收/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 | 第32-42页 |
| 3.1 羟丙基哌嗪对HPP饱和吸收/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 3.2 丙二醇对HPP饱和吸收/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3 CO_2对HPP饱和吸收/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4 填料性能的比较 | 第34-37页 |
| 3.4.1 不同填料下HPP脱硫率曲线比较 | 第34-35页 |
| 3.4.2 填料对HPP吸收容量及氧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3.4.3 不同填料下PIP脱硫率曲线比较 | 第35-36页 |
| 3.4.4 填料对PIP吸收容量及氧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5 哌嗪对HPP非饱和吸收/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 | 第37-41页 |
| 3.5.1 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5.2 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39页 |
| 3.5.3 pH值的比较 | 第39-40页 |
| 3.5.4 气液比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HPP-PIP/MDEA的脱硫性能研究 | 第42-50页 |
| 4.1 PIP-HPP混胺的脱硫性能研究 | 第42-47页 |
| 4.1.1 PIP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1.2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5页 |
| 4.1.3 气相CO_2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2 MDEA-HPP混胺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47-49页 |
| 4.2.1 MDEA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2.2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2.3 气相CO_2的影响 | 第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 5.1 结论 | 第50页 |
| 5.2 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