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首发双相障碍的静息态fMRI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1-23页 |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1.2.1 双相障碍 | 第13-14页 |
| 1.2.2 磁共振成像 | 第14-16页 |
| 1.2.3 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 | 第16-20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20页 |
| 1.4 被试来源与处理 | 第20-21页 |
| 1.5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1.6.1 研究方法创新 | 第22页 |
| 1.6.2 研究结果的创新 | 第22-23页 |
| 2 实证研究 | 第23-48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 2.2.1 追踪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2.2.2 提取一般及临床资料 | 第24-25页 |
| 2.2.3 提取并处理核磁数据 | 第25-28页 |
| 2.2.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 2.3 研究结果 | 第29-44页 |
| 2.3.1 追踪结局 | 第29页 |
| 2.3.2 心境障碍患者临床特征评估 | 第29-30页 |
| 2.3.3 早期识别双相抑郁障碍的局部一致性分析 | 第30-38页 |
| 2.3.4 早期识别双相抑郁障碍的低频振幅分析 | 第38-44页 |
| 2.4 讨论 | 第44-48页 |
| 2.4.1 额叶 | 第44-46页 |
| 2.4.2 颞叶 | 第46页 |
| 2.4.3 枕叶 | 第46-47页 |
| 2.4.4 顶叶 | 第47-4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 3.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 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