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部分相干光束 | 第11-12页 |
1.3 散斑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1 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产生与相干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1.4.2 部分相干光束的相干度调控研究 | 第14页 |
1.4.3 部分相干光束的消散斑应用及散斑特性研究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部分相干光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1 互相干函数 | 第17页 |
2.1.2 交叉谱密度 | 第17-18页 |
2.2 光束传输理论 | 第18-21页 |
2.2.1 矩阵光学 | 第18-19页 |
2.2.2 衍射积分理论 | 第19-21页 |
2.3 散斑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光学散斑的一阶统计性质 | 第21-22页 |
2.3.2 光学散斑的高阶统计性质 | 第22-23页 |
第3章 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产生及相干特性 | 第23-29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3.2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部分相干光束的相干度调控 | 第29-37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30-35页 |
4.2.1 部分相干光束在不同积分次数下的相干度变化 | 第31-34页 |
4.2.2 毛玻璃转速对部分相干光束相干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散斑特性及部分相干光束消散斑应用 | 第37-55页 |
5.1 散斑特性 | 第37-48页 |
5.1.1 引言 | 第37页 |
5.1.2 理论分析 | 第37-40页 |
5.1.3 数值模拟 | 第40-43页 |
5.1.4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5.1.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5.2 部分相干光束消散斑研究 | 第48-53页 |
5.2.1 散斑对比度 | 第48-49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5.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