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动车组的制动技术 | 第13-14页 |
1.2.1 德国动车组制动技术 | 第13页 |
1.2.2 日本动车组制动技术 | 第13页 |
1.2.3 法国动车组制动技术 | 第13-14页 |
1.2.4 中国动车组制动技术 | 第14页 |
1.3 动车组制动系统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制动系统总体研究分析 | 第17-29页 |
2.1 制动系统功能分析 | 第17-19页 |
2.1.1 常用制动 | 第17-18页 |
2.1.2 紧急制动 | 第18-19页 |
2.2 制动系统相关参数分析 | 第19-26页 |
2.2.1 载重参数 | 第19-20页 |
2.2.2 运行阻力 | 第20-21页 |
2.2.3 总制动力的计算 | 第21-23页 |
2.2.4 电制动力的计算 | 第23-25页 |
2.2.5 空气制动力的计算 | 第25-26页 |
2.3 制动控制策略方案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制动系统再生制动原理研究分析 | 第29-37页 |
3.1 脉冲整流器 | 第29-33页 |
3.1.1 单相三电平整流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3.1.2 单相三电平脉冲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策略 | 第31-33页 |
3.2 逆变器 | 第33-36页 |
3.2.1 三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3.2.2 三电平牵引逆变器调制原理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制动系统空气制动部分研究分析 | 第37-52页 |
4.1 主要模块建模仿真 | 第37-43页 |
4.1.1 电空转换阀 | 第37-40页 |
4.1.2 中继阀 | 第40-41页 |
4.1.3 空重调整阀 | 第41-43页 |
4.2 直通式制动单元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4.3 对比仿真分析 | 第45-51页 |
4.3.1 阶段制动和阶段缓解模拟试验 | 第45-47页 |
4.3.2 安全保护措施模拟试验 | 第47-48页 |
4.3.3 制动缸压力模拟试验 | 第48-49页 |
4.3.4 制动性能模拟试验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仿真研究 | 第52-74页 |
5.1 脉冲整流器 | 第52-60页 |
5.1.1 预测直接电流控制法 | 第52-53页 |
5.1.2 瞬态直接电流控制法 | 第53-54页 |
5.1.3 网侧电流谐波抑制策略 | 第54-56页 |
5.1.4 仿真模型建立和实验分析 | 第56-60页 |
5.1.5 结论 | 第60页 |
5.2 牵引逆变器 | 第60-68页 |
5.2.1 三电平牵引逆变器转子磁场定向控制 | 第60-63页 |
5.2.2 间接转矩控制原理 | 第63-65页 |
5.2.3 仿真模型建立 | 第65-68页 |
5.3 再生制动仿真 | 第68-73页 |
5.3.1 网侧电压—电流波形 | 第70-71页 |
5.3.2 功率因数曲线 | 第71-72页 |
5.3.3 三相定子电流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制动系统的联合仿真分析 | 第74-87页 |
6.1 粘着限制 | 第74-76页 |
6.2 再生制动特性曲线 | 第76-77页 |
6.3 空气制动特性曲线 | 第77-79页 |
6.4 常用复合制动特性曲线 | 第79-81页 |
6.5 紧急复合制动特性曲线 | 第81-83页 |
6.6 制动距离的研究 | 第83-86页 |
6.6.1 7N常用制动 | 第84页 |
6.6.2 紧急制动 | 第84-8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