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智能电网与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10-16页 |
1.2.1 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 | 第10-14页 |
1.2.2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智能并网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3.1 国外智能并网光伏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智能并网光伏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并网光伏阵列拓扑结构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 | 第19-31页 |
2.1 光伏阵列拓扑结构分析 | 第19-22页 |
2.1.1 集中式光伏系统配置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19-20页 |
2.1.2 组串式光伏系统配置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20-21页 |
2.1.3 组件式光伏系统配置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21-22页 |
2.2 阴影遮挡下的光伏阵列模型 | 第22-29页 |
2.2.1 太阳辐照量模型 | 第23-25页 |
2.2.2 光伏阵列表面的阴影遮挡模型 | 第25-26页 |
2.2.3 阴影遮挡下的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第26页 |
2.2.4 不同光伏系统配置下的光伏模型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对比仿真研究 | 第31-45页 |
3.1 倾角、方位角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第32-37页 |
3.1.1 光伏阵列倾角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2 光伏阵列方位角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3 仿真结果与系统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2 阴影遮挡对CMPPT与DMPPT的光伏系统性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 第37-43页 |
3.2.1 两种系统仿真参数设置及仿真背景介绍 | 第37-39页 |
3.2.2 局部阴影遮挡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仿真 | 第39-41页 |
3.2.3 局部阴影遮挡对两种系统性能比影响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架构 | 第45-57页 |
4.1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通信网络架构 | 第45-48页 |
4.2 电子电力量测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可视化监控软件 | 第48-51页 |
4.2.1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子电力量测控制系统 | 第48-50页 |
4.2.2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计算机可视化监控软件 | 第50-51页 |
4.3 单套光伏组件发电单元嵌入NB-PLC通信的试验平台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智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平台的试验与性能分析 | 第57-73页 |
5.1 千瓦级并网光伏发电示范系统平台搭建 | 第58-61页 |
5.2 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 第61-71页 |
5.2.1 倾角变化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 | 第61-65页 |
5.2.2 方位角变化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3 辐照量变化对光伏系统发电性能影响 | 第67-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4页 |
6.3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