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哲学视域下的心灵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中国文化和西方科学对心灵意识的探究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对“心”的解读 | 第15-19页 |
一、心的字形与释义 | 第15页 |
二、儒学对心的解读 | 第15-17页 |
三、道学对心的解读 | 第17-18页 |
四、《黄帝内经》对心的解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西方科学对心灵和意识的探索 | 第19-23页 |
一、近代形而上学的沉思 | 第19-20页 |
二、现代科学哲学的探索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系统论视域下心灵理论的建构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本体论下的心灵系统 | 第23-27页 |
一、心灵系统模型的理论 | 第23-26页 |
二、心灵系统的一般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透视论下的心灵系统 | 第27-29页 |
一、外部透视的物理—生理事件的心灵系统 | 第28页 |
二、内部透视的心理-精神事件的心灵系统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价值论下的心灵系统 | 第29-33页 |
一、心灵系统中的“情” | 第30页 |
二、心灵系统中的“理” | 第30-31页 |
三、心灵系统中的“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势科学理论下人才心灵的塑造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势概念的定义及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一、势概念的逻辑定义 | 第33-34页 |
二、势科学的运行机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对心灵系统的势科学探析 | 第35-37页 |
一、对称化的心灵系统 | 第35-36页 |
二、不确定性心灵系统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塑造完美心灵的现实意义 | 第37-41页 |
一、重新调整人的幸福观 | 第37-38页 |
二、做一个高情商的人才 | 第38-39页 |
三、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