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18-26页 |
2.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9-24页 |
2.2.1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2页 |
2.2.2 对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2-24页 |
2.3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产生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 | 第26-40页 |
3.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 | 第26-31页 |
3.1.1 消费异化论 | 第26-28页 |
3.1.2“控制自然”到“控制人”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28-29页 |
3.1.3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 | 第29-31页 |
3.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目标 | 第31-35页 |
3.2.1 建立“恒稳”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 第31-32页 |
3.2.2 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 第32-33页 |
3.2.3 生态重建——生态社会主义 | 第33-35页 |
3.3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与可行性 | 第35-40页 |
3.3.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3.3.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行性 | 第36-40页 |
第四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0-54页 |
4.1 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 第40-45页 |
4.1.1 注重质量与效益并重 | 第41-43页 |
4.1.2 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第43-45页 |
4.2 保证政治的生态和谐 | 第45-49页 |
4.2.1 深化和扩大基层民主 | 第46-47页 |
4.2.2 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第47-48页 |
4.2.3 努力构建生态型政府 | 第48-49页 |
4.3 形成新型的生态理性消费文化 | 第49-54页 |
4.3.1 培养绿色的消费观念 | 第50-52页 |
4.3.2 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理性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