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9-13页 |
1.1 木霉菌生防机制的研究 | 第9-12页 |
1.1.1 重寄生作用 | 第10页 |
1.1.2 竞争作用 | 第10-11页 |
1.1.3 抗生作用 | 第11-12页 |
1.1.4 诱导抗性 | 第12页 |
1.2 木霉菌促生机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13页 |
2 根癌农杆菌介导GFP标记的遗传转化 | 第13-16页 |
2.1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2 ATMT介导的真菌转化的特点 | 第14-15页 |
2.3 ATMT介导的真菌转化的机理 | 第15-16页 |
3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在木霉生防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GFP基因转化钩状木霉ACCC31649 | 第18-30页 |
1 前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8-19页 |
2.1.2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钩状木霉ACCC31649对潮霉素B敏感性测试 | 第20页 |
2.2.2 钩状木霉ACCC 31649细胞核数观察 | 第20-21页 |
2.2.3 GFP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21页 |
2.2.4 钩状木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化子筛选 | 第21-22页 |
2.2.5 钩状木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化子PCR验证 | 第22-23页 |
2.2.6 钩状木霉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测定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1 钩状木霉ACCC 31649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 | 第24页 |
3.2 细胞核染色及观察 | 第24-25页 |
3.3 钩状木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化子筛选 | 第25页 |
3.4 钩状木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化子PCR验证 | 第25-27页 |
3.5 钩状木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化子生物学特性 | 第27-28页 |
3.5.1 野生型和转化子的菌落及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 | 第27页 |
3.5.2 野生型与转化子菌落生长速度及生物量测定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钩状木霉菌株在辣椒植株和根际的定殖及其促生作用 | 第30-37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 实验菌株及辣椒种子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2.2.1 种子催芽及育苗 | 第31页 |
2.2.2 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31页 |
2.3 GFP标记菌株在辣椒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 第31-32页 |
2.4 GFP标记菌株在辣椒植株组织中的定殖 | 第32页 |
2.5 GFP标记菌株对辣椒幼苗的促生作用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1 标记菌株在辣椒根际土壤中的定殖特点 | 第33页 |
3.2 GFP标记菌株在辣椒植株组织中的定殖 | 第33-34页 |
3.3 GFP标记菌株对辣椒幼苗的促生作用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钩状木霉对辣椒疫霉菌的初步生防作用研究 | 第37-44页 |
1 前言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1 实验菌株及实验辣椒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2.1 平板对峙法 | 第38页 |
2.2.2 抑菌圈法 | 第38页 |
2.2.3 荧光显微观察 | 第38页 |
2.2.4 钩状木霉对辣椒疫霉菌的生防作用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1 钩状木霉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第39-40页 |
3.1.1 平板对峙 | 第39-40页 |
3.1.2 抑菌圈 | 第40页 |
3.2 钩状木霉对辣椒疫霉菌的拮抗机理的初步结果 | 第40页 |
3.3 钩状木霉对辣椒疫霉菌的生防作用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第59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