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的文化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柳诒徵的生平与成就 | 第14-22页 |
1.1 生平 | 第14-16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生平介绍 | 第15-16页 |
1.2 主要著作 | 第16-22页 |
1.2.1 《历代史略》 | 第16-17页 |
1.2.2 《中国文化史》 | 第17-19页 |
1.2.3 《国史要义》 | 第19-20页 |
1.2.4 编辑杂志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柳诒徵文化观的思想来源 | 第22-29页 |
2.1 师友教诲 | 第22-25页 |
2.1.1 师从缪荃孙 | 第22-23页 |
2.1.2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 第23-25页 |
2.2 史学感悟 | 第25-29页 |
2.2.1 学史以致用 | 第26页 |
2.2.2 中国史学的特点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柳诒徵的文化观 | 第29-40页 |
3.1 柳诒徵文化观的内容 | 第29-37页 |
3.1.1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阶段 | 第29-31页 |
3.1.2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第31-34页 |
3.1.3 中西文化观 | 第34-37页 |
3.2 柳诒徵文化观的特征与定位 | 第37-40页 |
3.2.1 柳诒徵文化观的特征 | 第37-38页 |
3.2.2 柳诒徵文化观的定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柳诒徵文化观的比较与反思 | 第40-47页 |
4.1 柳诒徵文化观的比较 | 第40-43页 |
4.1.1 胡适 | 第40-41页 |
4.1.2 侯外庐 | 第41-43页 |
4.2 柳诒徵文化观的现代反思 | 第43-47页 |
4.2.1 对待自身 | 第43-45页 |
4.2.2 对待世界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