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植物花粉、花粉壁和花粉囊壁的发育概述 | 第11-18页 |
1.1.1 花粉发育 | 第11页 |
1.1.2 花粉囊壁的发育 | 第11-12页 |
1.1.3 花粉壁的发育 | 第12-13页 |
1.1.4 糖类代谢与花粉壁发育 | 第13-15页 |
1.1.5 脂类代谢与花粉壁发育 | 第15-18页 |
1.2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概述 | 第18-22页 |
1.2.1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8-20页 |
1.2.2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1.2.3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原理 | 第21-22页 |
1.3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概述 | 第22-25页 |
1.3.1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 | 第23-24页 |
1.3.2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恢复机制 | 第24-25页 |
1.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辣椒CMS育性恢复的主基因+多基因六世代混合遗传分析 | 第28-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2.1.2 育性指数调查统计方法 | 第29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9-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2.2.1 组合 8A×R_1的六世代联合分析 | 第32-37页 |
2.2.2 组合 8A×R_2的六世代联合分析 | 第37-42页 |
2.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辣椒种内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育性恢复的QTL定位 | 第45-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3.1.1 材料 | 第45页 |
3.1.2 育性指数调查统计方法 | 第45页 |
3.1.3 DNA提取 | 第45-46页 |
3.1.4 SRAP引物合成 | 第46页 |
3.1.5 PCR反应 | 第46-47页 |
3.1.6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7-48页 |
3.1.7 多态性引物筛选 | 第48页 |
3.1.8 遗传图谱构建 | 第48页 |
3.1.9 QTL定位 | 第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3.2.1 育性统计 | 第48-49页 |
3.2.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49-51页 |
3.2.3 遗传图谱构建 | 第51-53页 |
3.2.4 QTL定位 | 第53-55页 |
3.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辣椒CMS育性恢复的转录组分析 | 第56-8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4.1.2 RNA提取与检测 | 第56页 |
4.1.3 RNA上机测序 | 第56-57页 |
4.1.4 测序数据分析 | 第57页 |
4.1.5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57页 |
4.1.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7-58页 |
4.1.7 基因差异表达的qRT-PCR验证 | 第58-60页 |
4.1.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第60页 |
4.1.9 与育性相关重要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80页 |
4.2.1 测序结果评估 | 第60-61页 |
4.2.2 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的比对统计结果 | 第61页 |
4.2.3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1-62页 |
4.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2-63页 |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63页 |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率统计 | 第63页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和富集层次分析 | 第63-67页 |
4.2.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第67-78页 |
4.2.9 部分基因的筛选与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78-80页 |
4.3 讨论 | 第80-85页 |
4.3.1 辣椒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与物质代谢 | 第80-81页 |
4.3.2 辣椒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与能量代谢有关 | 第81-82页 |
4.3.3 辣椒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与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 | 第82-83页 |
4.3.4 辣椒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与物质转运 | 第83页 |
4.3.5 辣椒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与果胶代谢 | 第83-85页 |
第五章 辣椒CMS育性恢复的BSR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 第85-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85页 |
5.1.2 转录组测序 | 第85页 |
5.1.3 关联分析 | 第85-87页 |
5.1.4 候选区域内基因功能注释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87页 |
5.1.5 候选基因的克隆 | 第87页 |
5.1.6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7-8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5.2.1 BSR定位结果 | 第88-89页 |
5.2.2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89-90页 |
5.2.3 候选基因的克隆 | 第90页 |
5.2.4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0-91页 |
5.3 讨论 | 第91-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创新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导师简介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