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引言 | 第9-2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1.1.1 不平衡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1.1.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10-12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1.2.1 国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2 国内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 1.4.1 主成分分析法(PCA) | 第22-23页 |
| 1.4.2 自组织神经网络法(SOM) | 第23-26页 |
| 1.4.3 其他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2 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2.1 竞争理论 | 第27-28页 |
| 2.1.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27页 |
| 2.1.2 区域集聚竞争力理论 | 第27-28页 |
| 2.1.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第28页 |
| 2.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28-29页 |
| 2.3 比较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 2.4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区域竞争力“轮毂模型”构建 | 第31-36页 |
| 3.1 经济竞争力 | 第32-33页 |
| 3.2 科技竞争力 | 第33页 |
| 3.3 文化竞争力 | 第33-34页 |
| 3.4 生活竞争力 | 第34页 |
| 3.5 境竞争力 | 第34-35页 |
| 3.6 交通竞争力 | 第3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0页 |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 4.1.1 系统性原则 | 第36页 |
| 4.1.2 科学性原则 | 第36页 |
| 4.1.3 典型性原则 | 第36页 |
| 4.1.4 可比性原则 | 第36-37页 |
| 4.1.5 综合性原则 | 第37页 |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竞争力评价 | 第40-50页 |
| 5.1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40-46页 |
| 5.1.1 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 第40-44页 |
| 5.1.2 竞争力及其各分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6页 |
| 5.2 各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 第46-4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6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区域竞争力评价 | 第50-61页 |
| 6.1 区域综合竞争力变化路径分析 | 第50-53页 |
| 6.2 区域竞争力分量的平面成分分析 | 第53-60页 |
| 6.2.1 经济竞争力 | 第53-54页 |
| 6.2.2 科技竞争力 | 第54-55页 |
| 6.2.3 文化竞争力 | 第55-56页 |
| 6.2.4 生活竞争力 | 第56-57页 |
| 6.2.5 境竞争力 | 第57-59页 |
| 6.2.6 交通竞争力 | 第59-60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7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61-68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 7.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各区域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62-66页 |
| 7.2.1 东部地区 | 第63-64页 |
| 7.2.2 西部地区 | 第64-65页 |
| 7.2.3 中部地区 | 第65-66页 |
| 7.3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