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网络分析和数字高程模型的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建构--以南京市青龙片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国外城市雨洪调蓄研究综述第9-12页
        1.2.2 国内城市雨洪调蓄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4-15页
        1.3.1 研究对象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8页
第二章 基于网络分析和DEM的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方法建构第18-44页
    2.1 城市开放空间相关研究第18-28页
        2.1.1 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综述第18页
        2.1.2 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第18-19页
        2.1.3 城市开放空间的类型第19-20页
        2.1.4 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结构第20-26页
        2.1.5 基于GIS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研究第26-28页
    2.2 雨洪调蓄容量主要计算方法第28-31页
    2.3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的模型建构第31-34页
        2.3.1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建构基本设定与原理第31-32页
        2.3.2 基础模型第32页
        2.3.3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三原则第32-33页
        2.3.4 网络分析的原理第33-34页
    2.4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分析方法的工作流程第34-42页
        2.4.1 现状分析第35-37页
        2.4.2 主体分析第37-42页
        2.4.3 结果分析第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南京市青龙片区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案例应用第44-80页
    3.1 青龙片区概况第44-47页
        3.1.1 青龙片区地理水文信息第44-45页
        3.1.2 研究区范围第45-46页
        3.1.3 青龙片区规划道路网络第46-47页
    3.2 建立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数据库第47-52页
        3.2.1 基础数据第47-48页
        3.2.2 建立数据库第48-50页
        3.2.3 地块适宜性分析第50-52页
    3.3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主体分析第52-71页
        3.3.1 水文分析第52-58页
        3.3.2 道路网络分析与汇水范围分析第58-71页
    3.4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结果分析第71-78页
        3.4.1 最终调蓄点位置及汇水面积第71-72页
        3.4.2 计算调蓄容量第72-75页
        3.4.3 案例应用结论第75-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结语第80-82页
    4.1 主要结论第80页
    4.2 反思与展望第80-82页
        4.2.1 反思第80-81页
        4.2.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3-85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5-8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OMs/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V形含噁二唑—香豆素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