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思想视角下城中村记忆空间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与利用--以深圳白石洲北区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 1.2 基本概念 | 第11-16页 |
| 1.2.1 城中村 | 第11-12页 |
| 1.2.2 城市更新 | 第12页 |
| 1.2.3 共生思想 | 第12-15页 |
| 1.2.4 记忆空间 | 第15-16页 |
| 1.2.5 溢价 | 第16页 |
| 1.3 研究对象和视角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视角 | 第17页 |
| 1.4 相关研究发展 | 第17-19页 |
| 1.4.1 共生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4.2 城中村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1 文献分析 | 第19页 |
| 1.5.2 对比分析 | 第19页 |
| 1.5.3 实地调研 | 第19-20页 |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第2章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白石洲 | 第21-33页 |
| 2.1 深圳的城中村 | 第21-24页 |
| 2.1.1 形成原因 | 第21-22页 |
| 2.1.2 社会功能 | 第22页 |
| 2.1.3 文化意义 | 第22页 |
| 2.1.4 发展局限 | 第22-24页 |
| 2.2 深圳的城市更新措施 | 第24-26页 |
| 2.2.1 城市更新的由来 | 第24页 |
| 2.2.3 深圳的更新策略 | 第24-26页 |
| 2.3 白石洲更新计划 | 第26-32页 |
| 2.3.1 白石洲现状 | 第26-28页 |
| 2.3.2 已有更新方案对比 | 第28-32页 |
| 2.4 本章总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白石洲记忆空间的调研及分析 | 第33-51页 |
| 3.1 从空间意象到记忆空间 | 第33-34页 |
| 3.2 白石洲记忆空间调研 | 第34-46页 |
| 3.2.1 道路 | 第34-38页 |
| 3.2.2 边界 | 第38-39页 |
| 3.2.3 区域 | 第39-41页 |
| 3.2.4 节点 | 第41-44页 |
| 3.2.5 标志物 | 第44-46页 |
| 3.3 空间体验的形成原因 | 第46-50页 |
| 3.3.1 空间的物质特性 | 第46-48页 |
| 3.3.2 空间的使用方式 | 第48-50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白石洲记忆空间的价值转化与利用 | 第51-64页 |
| 4.1 白石洲价值转化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 4.1.1 城中村与历史建筑不同 | 第51页 |
| 4.1.2 价值转化是对记忆空间的保护 | 第51-52页 |
| 4.2 城中村价值转化案例分析——九龙城寨 | 第52-57页 |
| 4.2.1 九龙城寨的兴衰 | 第52-53页 |
| 4.2.2 九龙城寨的价值转化 | 第53-56页 |
| 4.2.3 九龙城寨价值转化的局限 | 第56-57页 |
| 4.3 白石洲与九龙城寨空间特质的对比 | 第57-59页 |
| 4.3.1 相似的空间形态 | 第57-58页 |
| 4.3.2 不同的文化环境 | 第58-59页 |
| 4.4 白石洲记忆空间的价值转化模式 | 第59-63页 |
| 4.4.1 记忆空间的价值转化模式 | 第59-61页 |
| 4.4.2 转化模式对比 | 第61-62页 |
| 4.4.3 白石洲的价值转化模式 | 第62-63页 |
| 4.5 本章总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白石洲记忆空间与更新计划的协调 | 第64-71页 |
| 5.1 白石洲记忆空间的矛盾性 | 第64-65页 |
| 5.1.1 外部空间特色源于违建 | 第64页 |
| 5.1.2 商贩影响空间氛围 | 第64页 |
| 5.1.3 外部记忆空间与内部无用空间并存 | 第64-65页 |
| 5.2 记忆空间与更新计划的共生策略 | 第65-68页 |
| 5.2.1 保留建筑主体,内部翻新 | 第65-66页 |
| 5.2.2 舍弃建筑内部空间,保留外部空间肌理 | 第66-67页 |
| 5.2.3 保留部分建筑底层的空间肌理 | 第67页 |
| 5.2.4 新建筑与原有空间要素融合 | 第67-68页 |
| 5.3 运营策略 | 第68-70页 |
| 5.3.1 推动记忆空间符号化 | 第69页 |
| 5.3.2 原有业态的置换 | 第69-70页 |
| 5.4 本章总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设计实践 | 第71-76页 |
| 6.1 设计说明 | 第71-73页 |
| 6.1.1 基地选址 | 第72页 |
| 6.1.2 核心问题 | 第72页 |
| 6.1.3 改造策略 | 第72-73页 |
| 6.2 具体操作 | 第73-74页 |
| 6.3 相关图纸 | 第74-76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7.1 总结 | 第76-77页 |
| 7.1.1 实地调研总结规律 | 第76页 |
| 7.1.2 案例研究借鉴经验 | 第76-77页 |
| 7.1.3 设计实践印证策略 | 第77页 |
| 7.2 不足 | 第77页 |
| 7.3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