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中国美术品互联网营销的基本状况 | 第8-9页 |
1.1.2 国外美术品互联网营销的基本状况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1.3.2 调查法 | 第11页 |
1.3.3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1页 |
1.3.4 个案研究法 | 第11页 |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主要概念说明 | 第12-17页 |
2.1 美术品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2.2 什么是互联网营销 | 第12-13页 |
2.3 中国互联网营销的发展演变 | 第13-14页 |
2.3.1 中国互联网营销的播种期(1997 年之前) | 第13页 |
2.3.2 中国互联网营销的萌芽期(1997-2000) | 第13页 |
2.3.3 中国互联网营销的发展应用期(2000 年以后) | 第13-14页 |
2.4 互联网营销对美术品传播的意义 | 第14页 |
2.5 互联网与美术品的关系 | 第14-17页 |
2.5.1 互联网促进美术品的传播 | 第14-15页 |
2.5.2 美术品丰富互联网的内容 | 第15页 |
2.5.3 二者的关系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促进美术品发展的因素 | 第17-26页 |
3.1 国家互联网政策下的美术品发展情况 | 第17-19页 |
3.1.1 宏观目标层面 | 第18页 |
3.1.2 细节方面 | 第18-19页 |
3.2 经济环境的转变对美术品的影响 | 第19-23页 |
3.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美术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23-24页 |
3.4 大众审美认知提高了对美术品的认可 | 第24-26页 |
3.4.1 传统大众的审美 | 第24页 |
3.4.2 当代大众的审美 | 第24页 |
3.4.3 大众审美是可持续化的发展提升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对美术营销经典案例分析 | 第26-41页 |
4.1 中国传统美术营销方式:齐白石 | 第26-28页 |
4.1.1 紧跟市场、突破创作瓶颈 | 第26-27页 |
4.1.2 具化明细、拒绝打折 | 第27页 |
4.1.3 借助朋友创立自身品牌 | 第27页 |
4.1.4 自行打假维护自身品牌 | 第27-28页 |
4.2 国外优秀美术营销案例:杰夫昆斯 | 第28-32页 |
4.2.1 化平凡为奢侈 | 第28-29页 |
4.2.2 资源整合,拉拢财团 | 第29-30页 |
4.2.3 艺术趣味化 | 第30-31页 |
4.2.4 金钱与艺术相结合 | 第31-32页 |
4.3 中国互联网美术品营销案例分析 | 第32-41页 |
4.3.1 以“荣宝斋在线”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 第35-37页 |
4.3.2“雅昌艺术网”案例分析 | 第37-38页 |
4.3.3 亲访“艺拍宝”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中国美术品营销中的尴尬现状及未来展望 | 第41-46页 |
5.1 尴尬现状 | 第41-43页 |
5.1.1 美术品的艺术独立性逐渐消失 | 第41页 |
5.1.2 美术传播的真实性值得关注 | 第41-42页 |
5.1.3 互联网营销人才匮乏 | 第42页 |
5.1.4 对本土美术文化自信心不足 | 第42页 |
5.1.5 互联网用户与购买力不匹配 | 第42-43页 |
5.2 针对尴尬现状的应用对策 | 第43-44页 |
5.2.1 加强立法,完善市场机制 | 第43页 |
5.2.2 整治鉴定机构、整肃专家队伍 | 第43页 |
5.2.3 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增强民族自信心 | 第43-44页 |
5.2.4 增加学科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 第44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44-46页 |
论文总结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