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理论 | 第18-32页 |
2.1 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结构划分 | 第18-20页 |
2.1.1 上部结构组成及作用 | 第18-19页 |
2.1.2 下部结构组成及作用 | 第19-20页 |
2.2 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规范分析 | 第20-24页 |
2.2.1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规范分析 | 第20-22页 |
2.2.2 下部结构安全性鉴定规范分析 | 第22-24页 |
2.3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理论 | 第24-28页 |
2.3.1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原理 | 第26页 |
2.3.2 上部结构安全性等级划分 | 第26-28页 |
2.4 下部结构安全性鉴定理论 | 第28-31页 |
2.4.1 下部结构安全性鉴定原理 | 第29页 |
2.4.2 下部结构安全性等级划分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影响因素分析及监测 | 第32-48页 |
3.1 SATWE分析上部结构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 | 第32-35页 |
3.2 FLAC3D在下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35-40页 |
3.3 各影响因素监测原理 | 第40-46页 |
3.3.1 上部结构各影响因素监测原理 | 第40-44页 |
3.3.2 下部结构各影响因素监测原理 | 第44-46页 |
3.4 安全性鉴定常用工具 | 第46-47页 |
3.4.1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常用工具 | 第46页 |
3.4.2 下部结构安全性鉴定常用工具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模型分析 | 第48-64页 |
4.1 既有安全性鉴定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48-54页 |
4.1.1 灰色系统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48-50页 |
4.1.2 层次分析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50-51页 |
4.1.3 智能算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51-54页 |
4.2 统计理论学习 | 第54-56页 |
4.2.1 统计VC学习理论 | 第54-55页 |
4.2.2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 第55-56页 |
4.3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56-59页 |
4.3.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56-57页 |
4.3.2 支持向量机结果输出 | 第57-58页 |
4.3.3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 | 第58-59页 |
4.4 支持向量机用于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2页 |
4.4.1 支持向量机用于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的可行性 | 第59-60页 |
4.4.2 鉴定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案例应用 | 第64-8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4-65页 |
5.2 项目安全性鉴定 | 第65-70页 |
5.2.1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 | 第65-69页 |
5.2.2 下部结构安全性鉴定 | 第69-70页 |
5.3 项目评级 | 第70-77页 |
5.3.1 上部结构安全性评级 | 第70-74页 |
5.3.2 下部结构安全性评级级 | 第74-75页 |
5.3.3 鉴定单元综合评级 | 第75-77页 |
5.4 支持向量机应用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1 既有岩质边坡高层建筑安全性鉴定数据 | 第88-90页 |
附录2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附录3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相关项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