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理论原理与技术基础 | 第10-20页 |
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 第10-13页 |
1.1.1 厌氧消化微生物学理论发展 | 第10-11页 |
1.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1.1.3 厌氧生物处理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现状及发展 | 第13-15页 |
1.3 厌氧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生活污水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2 AF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3 ABR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20页 |
1.4.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1 实验装置概况 | 第20-21页 |
2.2 试验水质和接种污泥 | 第21页 |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 | 第21页 |
2.3.2 比产甲烷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3.3 辅酶K_(420)测定 | 第22页 |
2.3.4 扫描电镜 | 第22-23页 |
2.3.5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3页 |
2.4 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改进型填料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工艺性能研究 | 第24-36页 |
3.1 改进型HABR启动及重启动研究 | 第24-28页 |
3.1.1 启动方式及过程 | 第24-25页 |
3.1.2 启动过程COD和产气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3.1.3 启动过程问题探讨 | 第27页 |
3.1.4 反应器重启动实验 | 第27-28页 |
3.2 改进型HABR各隔室及整体稳定运行的试验分析 | 第28-34页 |
3.2.1 COD去除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3.2.2 SS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3 pH值、VFA和碱度 | 第31-32页 |
3.2.4 产气量 | 第32-33页 |
3.2.5 氨氮和TP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大深径比高效厌氧滤池(AF)工艺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4.1 大深径比厌氧滤池启动及重启动研究 | 第36-39页 |
4.1.1 启动方式及过程 | 第36-37页 |
4.1.2 启动过程COD及产气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4.1.3 启动过程问题探讨 | 第38页 |
4.1.4 AF反应器重启动实验 | 第38-39页 |
4.2 大深径比厌氧滤池处理效果的试验分析 | 第39-45页 |
4.2.1 COD去除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4.2.2 SS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3 pH值、VFA和碱度 | 第42-43页 |
4.2.4 产气量 | 第43-44页 |
4.2.5 氨氮和TP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五章 两级大深径比高效厌氧滤池(AF)工艺性能研究 | 第48-60页 |
5.1 两级大深径比厌氧滤池启动及重启动研究 | 第48-51页 |
5.1.1 启动方式和过程 | 第48页 |
5.1.2 启动阶段COD和产气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5.1.3 启动过程问题探讨 | 第50页 |
5.1.4 重启动实验研究 | 第50-51页 |
5.2 两级大深径比厌氧滤池处理效果的试验分析 | 第51-57页 |
5.2.1 COD去除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5.2.2 SS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5.2.3 pH值、VFA和碱度 | 第53-56页 |
5.2.5 氨氮和TP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六章 三组厌氧反应器常温下预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比较 | 第60-76页 |
6.1 三组厌氧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60-62页 |
6.1.1 HRT对COD去除的对比影响 | 第60-61页 |
6.1.2 温度对COD去除的对比影响 | 第61-62页 |
6.2 三组反应器内厌氧污泥的微生物相研究 | 第62-66页 |
6.2.1 反应器运行期间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62-65页 |
6.2.2 反应器运行期间厌氧污泥的生物相 | 第65-66页 |
6.3 厌氧—人工湿地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处理效果 | 第66-67页 |
6.4 厌氧反应器常温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67-74页 |
6.4.1 建立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67-68页 |
6.4.2 HABR和AF反应器参数K2值讨论研究 | 第68-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